在胚胎早期,来自性腺表面细胞的索状细胞群包围生殖细胞,称为性索。如胚胎性腺发育为卵巢,则性索细胞分化为颗粒细胞;如性腺发育为睾丸,则性索细胞分化为支持细胞,具有上皮性质。此外,卵巢的卵泡膜细胞,睾丸的间质细胞,虽然不是来源性索细胞,但因与性索细胞邻近,同样接受某些内分泌影响,也归入此类。这些细胞都是来自性腺的间充质,由该细胞发生的肿瘤可为单一细胞成分,包括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支持细胞瘤和间质细胞瘤,也可为一种以上细胞成分,具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临床上多属女性化卵巢肿瘤,少数病例男性化。多数为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
(一)颗粒细胞瘤
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比较常见,约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5%~10%。从婴幼儿至老年人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更年期妇女。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肿瘤95%为单侧,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卵圆形或肾形。切面多为实性或囊实性。肿瘤的部分区域为黄色,间质呈白色,常伴有出血。
镜下观:瘤细胞大小一致,体积较小,椭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质少,细胞核通常可查见核沟。瘤细胞排列呈多样性,如小卵泡型、大卵泡型、梁柱型、岛状型和弥散型等。其中具有诊断意义的是Call Exner小体形成,即分化好的瘤细胞常围绕一腔隙,排列成卵泡样的结构,中央为粉染的蛋白液体或退化的细胞核,小腔周围的瘤细胞核呈放射状排列。这与正常卵巢发育中卵泡的结构形态十分相似。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腔内肿块和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如性早熟,乳房增大,出现阴毛、腋毛和子宫不规则出血。若肿瘤扭转或破裂可有剧烈腹疼。此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这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此瘤大多数为低度恶性。其5年生存率一般为80%左右。
(二)卵泡膜细胞瘤
卵泡膜细胞瘤为良性功能性肿瘤,瘤细胞与卵泡的内层卵泡膜细胞相似,瘤细胞含有类脂质,具有明显分泌雌激素的功能。绝大多数患者有雌激素增多产生的体征。
【病理变化】
肉眼观:大多数肿瘤为单侧,中等大小,平均直径为8cm左右,表面光滑或结节状,质硬。切面为实性,灰白色,有纵横交错的条索状或漩涡状结构,似纤维瘤,但切面常见浅黄色区域(瘤细胞含有类脂质),这一点可与纤维瘤区别。较大者可继发坏死、囊性变。
镜下观:瘤细胞由成束的短梭形细胞组成,核卵圆形,胞质由于含脂质而呈空泡状。玻璃样变性胶原纤维可将瘤细胞分割成巢状。瘤细胞黄素化时,细胞大而圆,核圆居中,与黄体细胞相像,称为黄素化的卵泡膜细胞瘤。
【临床病理联系】 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体征与颗粒细胞瘤相似,此瘤基本上为良性,但也有复发和转移的倾向,且分泌雌激素比颗粒细胞瘤高,所以并发子宫内膜腺癌的机会比颗粒细胞瘤高4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