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在作为一个消化吸收器官的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污染源,机体之所以不被侵害,有赖于胃肠黏膜的完整性。胃肠道黏膜又是一道分隔内、外环境,抵御细菌、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侵袭的重要的免疫学屏障。在危重患者中胃肠道缺血现象十分普遍。胃肠上皮细胞,特别是绒毛顶部的上皮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缺血仅数分钟即可坏死。胃黏膜内pH(pHi)监测通过测定胃肠黏膜组织内的酸碱度,进而判断患者微循环灌注和氧代谢,为胃肠黏膜缺血、缺氧提供诊断依据。
1.胃黏膜内pH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目前临床上检测pH常采用间接方法。由于CO2具有强大的弥散能力,因此从组织间液到黏膜表面、空腔器官内液体、乃至置于这些器官中的半透膜囊中的生理盐水,其PCO2基本是一致的。动脉血中碳酸氢盐HCO-3浓度等于肠道黏膜的HCO-3浓度。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pH=6.1+lg(HCO-3/0.030×PCO2)只要能获得动脉血HCO-3和囊内生理盐水内PCO2数值代入公式便可求算出胃黏膜内pH。因此,胃黏膜内pH=6.1+lg(动脉血中HCO-3/0.03×半透膜囊内生理盐水PCO2)。
2.胃黏膜内pH监测的临床意义
(1)反应胃肠道组织的灌注情况,早期发现微循环障碍:胃黏膜内pH正常范围是7.35~7.45,低于7.32则认为有临床意义。心力衰竭和低血容量可以造成胃肠道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缺氧,继而出现组织酸中毒和胃黏膜内pH下降。
(2)指导治疗:胃黏膜内pH下降通常是严重疾患的最早迹象,早期发现pH的改变有助于指导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在危重患者中测定胃黏膜内pH,可以作为液体管理和正性肌力药物应用的一项指标,在心肺复苏时应用胃黏膜内pH作为监测指标,可以预防内脏缺血并减少系统性缺氧。
(3)判断危重患者的预后,组织氧利用的效果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在判断危重患者的预后时,氧合指标以胃黏膜内pH和动脉血乳酸最有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