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克、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和脓毒症等急危重症中经常合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进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凝血功能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定量等几个方面。
1.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为(100~300)×109/L。减少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此为外源性凝血系统过筛试验,其测定是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正常参考值为11~15s,当观测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若结果延长说明参与此过程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Ⅶ、Ⅴ及Ⅹ)减少,或抗凝血酶Ⅲ(ATⅢ)增多,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性疾病。动态监测更有意义。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测定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35~45s,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凝血酶原重度减少、凝血因子Ⅰ严重减少、DIC等。
4.凝血酶时间(TT) TT时间测定是将标准化凝血酶加入受检血浆,观察血浆凝固时间。正常值为16~18s。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凝血因子Ⅰ降解产物(FDP)增多、DIC、低(无)凝血因子Ⅰ血症等;TT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Ca2+存在。
5.血浆凝血因子Ⅰ 正常参考值:2~4g/L。血浆凝血因子Ⅰ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血栓前状态。血浆凝血因子Ⅰ减低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缺乏症、异常凝血因子Ⅰ血症、新生儿、早产儿、肝损伤、恶性肿瘤;凝血因子Ⅰ溶解活性增高,见于DIC。
6.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简称3P试验)及乙醇胶试验 是反映血浆内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体的一种试验。当血管内凝血时,FDP与纤维蛋白的单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能被凝血酶凝固。鱼精蛋白可使复合物分离,重新析出纤维蛋白单体。结果发生纤维蛋白单体及FDP的自我聚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称为副凝固试验。乙醇胶试验与3P试验的原理相同,但敏感性差,但较可靠;而3P特异性差,假阳性多,如FDP裂片分子量较小时,3P试验也可为阴性。最好能把两者相互参考比较,意义就更大。
7.抗凝血酶Ⅲ(AT-Ⅲ) AT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抑制药。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②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和肝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8.血浆D-二聚体(D-dimer)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血管内血栓形成可产生大量的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活性继发性增高,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参考值:血浆D-二聚体含量<0.5mg/L。临床意义:在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增高。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张 栋)
【思考题】
1.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功能和收治范围有哪些?
2.呼吸功能测定有哪些常用的指标?各自的意义是什么?
3.内生肌酐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何庆.急诊危重症监护∥沈洪.急诊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4-414
[2]俞森洋.危重病人的呼吸监护∥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90
[3]王可富,李琛.急危重症监测∥魏武.急诊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6-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