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的循环中断。在心搏骤停后,即可发生心搏、呼吸和意识活动突然停止称为临床死亡。临床死亡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人体的生命活动均停止,但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组织内进行,因此尚有复苏的可能。临床死亡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非终末期疾病发生临床死亡后立即进行有效心肺脑复苏,有可能成功复苏。临床死亡后如果延迟进行有效心肺脑复苏,机体发生不可逆性细胞损害即会发生生物学死亡。从心搏骤停到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取决于原发疾病性质及心搏骤停到开始复苏时间。心脏性猝死系指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h内骤然意识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心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临床上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开始正确的心肺脑复苏术。心肺脑复苏(CPCR)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方法来恢复患者心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是急诊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心肺复苏(CPR)是脑复苏的开始,是迅速恢复有效通气和循环的急救技术,以维持脑组织灌注,最终完全恢复脑功能。心肺脑复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和长程生命支持(PLS)。在美国,每年约有30万心脏性猝死者接受心肺脑复苏,约30%存活,仅10%存活者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健康水平。导致这种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搏骤停后复苏时间延迟,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有资料表明:在心搏骤停10~20min内没有进行基本生命支持,不论进一步生命支持如何先进,社会复归率也不超过2%。但若在心搏骤停4min内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并且在10~20min内实施进一步生命支持,社会复归率可达20%~30%。心搏骤停存活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现场有受过训练的急救者。目前,心肺脑复苏绝大部分由医务人员实施。院外心脏性猝死,由目击者立即开始复苏最为理想。加强和提高医务人员心肺脑复苏知识和技能,在公众中间普及复苏知识和技能,使复苏技术社会化,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建设,才能提高总体复苏成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