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体液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引起。
【常见病因】
1.急性大量出血,如外伤、肝脾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异位妊娠破裂等。
2.大量血浆丧失,见于大面积烧伤、腹膜炎、严重创伤、炎症渗出等。
3.大量体液丢失,如严重呕吐、腹泻、高位空肠瘘等。
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临床特点】
失血性休克主要表现为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造成循环功能障碍。创伤性休克除血容量的丢失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外,机体损伤后组织分解产生大量的组胺、蛋白酶等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的通透性增高均使循环血容量进一步下降,加重了休克的程度。
【急诊处理】
1.补充血容量
(1)补液量:常为失血量的2~4倍,晶体液与胶体液比例为3∶1,当血细胞比容<0.25或血红蛋白<60g/L时,应补充红细胞。
(2)补液速度:原则是先快后慢,第一个半小时输入平衡液1 500ml,右旋糖酐500ml或羟乙基淀粉500ml,如休克缓解可减慢补液速度,如血压不回升,可再快速输注平衡液1 000ml,如仍无反应,可输红细胞600~800ml,或用5%~7.5%盐水250ml,其余液体可在6~8h输入。输液的速度和量必须根据临床监测结果及时调整。
(3)监测方法:临床判断补液量主要靠监测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血细胞比容等。有条件可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循环恢复灌注良好指标为:①尿量>0.5ml/(kg·h);②收缩压>100mmHg;③脉压>30mmHg;④中心静脉压为5.1~10.2cmH2O。
(4)当血容量补足后,如果血压回升不理想,应合理使用升压药物。
2.止血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果内科非手术止血治疗无效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3.其他 创伤性休克也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一种,救治也需要积极的补充血容量。同时,严重损伤后应积极止痛、抗炎、镇静,争取时间进行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