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
(1)清肺药: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
无疾按:三药善清肺热,寒而不甚,常用。
(2)润肺药:麦冬、沙参、紫菀、款冬花。
无疾按:紫菀、款冬花,止咳祛痰而质温润,久咳后气阴不足者宜用。
(3)理肺气药:桔梗、前胡、枳壳。
2.心
(1)养心药:酸枣仁。
无疾按:酸枣仁者,补心血,安心神之第一要药。
(2)开心窍药:石菖蒲、郁金。
无疾按:二药皆可开心窍。心窍蒙蔽,神失所宜。窍被痰蒙者,石菖蒲开之;气血瘀滞并热闭者,宜用郁金开之。
(3)清心药:知母、栀子。
无疾按:心受火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烦。知母除虚火之烦,栀子祛实火之烦。二者为清心除烦要药。
3.脾
(1)健脾药:白术、茯苓、山药。
(2)醒脾药:木香、砂仁。
无疾按:所谓醒脾者,脾为湿所困,食欲全无。二药皆芳香,脾得香气而苏醒,食欲复也。
(3)温脾药:干姜、高良姜。
无疾按:干姜善温而补,高良姜善温而散。故一补阳虚,一散寒邪。
4.肝
(1)疏肝药:柴胡、香附。
(2)柔肝药:白芍。
(3)平肝药:天麻、钩藤。
5.肾
(1)滋阴药:熟地黄、枸杞子。
无疾按:枸杞子质润性平而养肝肾,最善养肝明目,为血虚目不明之第一品药。
(2)温阳药:淫羊藿、肉桂。
最后,无疾结合大家提到的问题,对下面几点稍加说明。
1.有朋友读过中药一讲的讲稿后,感觉很吃力。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对如此繁多的中药的记忆上。实际上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本次讲稿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以讲解为主,目的是体验与理解中药的典型性味特点;后半部分以介绍为主,目的是提供最常用中药的临床功效知识,为下一步的实践做好铺垫,建议当作目录来参考,而无须看成知识来记忆。记得有位英语老师在提到背单词一事时讲:有用的单词,不用记也能记住;没用的单词,记多少遍也记不住。意思是,通过大量的阅读,那些最常用的单词由于反复见到,所以不需要特殊记忆,就可以记住;而那些生僻的单词,即便记上五遍十遍,但由于很少有机会用到,最终也很难保存在记忆里。中药也是一样。
2.关于中药使用的剂量。中药剂量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精微的一门学问。我们这里只是从俗来看,大部分常用中药的常用剂量多在10g左右。一些质地坚硬的石头类,药物如生石膏、滑石等,用量相对大一些,常在20~30g;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附子、细辛等,应用时须谨慎。不过还好,这样的药物,一般在中药房都是“挂了号”的,没有医生的签字,很难得到3g以上的药量。
3.关于中药的煎煮和服用。现在医院里通用的方法是用机器煎煮,很多药店也提供这种代煎的服务。实践证明,这样煎出的药物,的确也是有效的,且省时省力,无可厚非。不过无疾仍然建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采用“手—沙锅—炉火”这种传统的方式来煎,效果可能更好些。原因有三:①方便控制时间。不同治疗作用的药,煎煮的时间是不同的。总体来说,治肺的药煮的时间宜短(15~20分钟),治脾胃的药煎煮时间宜长(20~30分钟),治肾的药时间最长(30分钟左右)。机器和操纵机器的工人,很少有精力去思考这些问题。②先煎、后下问题。中药煎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先煎、后下的问题,即把一些质重的石头、贝壳类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先行煎煮,以便于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最低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一些质轻易于挥发的药物后下,以求轻取其气。这些操作,也很难由机器完成。③传统与现代究竟如何结合,仍需要探索。最后,同样的药,用机器煎和手工煎,我们从颜色和味道上,可以很轻易的看到区别,只须尝试一次,就知道了。
4.关于服药时间,网上经常有朋友问到,这里再详细地说明一下。有几个原则:①治脾胃的药饭前吃;伤脾胃的药饭后吃;②治阳的药,白天吃;治阴的药,下午晚上吃;③治上焦心肺之药饭后吃,治下焦肝肾之药饭前吃;④安神药睡前吃。
思考
§你吃过,或见过哪一种中药?描述下自己所见所感吧?
§如此繁杂的中药,中医师是如何驾驭,最终成为一首切乎病情的方剂呢?
§市面上中成药琳琅满目,究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中成药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