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正规胰岛素,普通胰岛素)
【药理作用】
胰岛素主要作用是降血糖,包括以下方面: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原异生作用,减少肝输出葡萄糖;促使肝摄取葡萄糖及肝糖原的合成;促使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和氨基酸,促使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和贮存;促使肝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并激活脂蛋白脂酶,促使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抑制脂肪及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抑制酮体的生成并促进周围组织对酮体的利用。
口服易被胃肠道消化酶破坏。皮下给药吸收迅速,皮下注射后0.5~1h开始生效,2~4h作用达高峰,维持时间5~7h;静脉注射10~30min起效,15~30min达高峰,持续时间0.5~1h。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在血液循环中半衰期为5~10min,皮下注射后半衰期为2h。皮下注射后吸收很不规则,不同注射部位胰岛素的吸收可有差别,腹壁吸收最快,上臂外侧比股前外侧吸收快;不同病人吸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病人,不同时间也可能不同。胰岛素吸收到血液循环后,只有5%与血浆蛋白结合,但可与胰岛素抗体相结合,后者使胰岛素作用时间延长。主要在肾与肝中代谢,少量由尿排出。
大剂量可引起低血糖,引起出汗、心悸、乏力,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心动过速甚至昏迷。
血糖过低可促发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心血管系统,发生周围血管收缩,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出汗、血压升高、缩瞳等。
【诊断要点】
●用胰岛素过量或有关病史。
●临床表现:对糖尿病患者,如用量过大或未按规定进食,均可引起血糖过低甚至产生低血糖性昏迷。
(1)出汗、心悸、乏力、颤抖、心率加快、紧张、焦虑、面色苍白、饥饿、肢凉震颤、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
(2)精神不振、头晕、思维迟钝、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幻觉、躁动、行为怪癖、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增高性痉挛、昏迷等神经缺糖症状。
(3)严重低学血糖病人经治疗恢复后,可遗留下列症状,包括偏瘫、下肢麻痹、运动失调、失语、舞蹈病、震颤麻痹、癫、性格改变、痴呆、多发性神经炎等。
(4)过敏病人常见注射局部有肿胀、硬结、潮红和刺痒,此类病变绝大多数可消失,少数发生萎缩、坏死和钙化。部分病人发生全身性超敏反应,如皮疹、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肿胀、发热甚至休克症状等;或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静脉注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5)胰岛素治疗中反应偶有发热,腮腺肿大,面、腿水肿,眼球突出,视网膜出血,腹部痉挛性疼痛及对胰岛素成瘾等,或有暂时性远视等视力变化。
(6)注射胰岛素后可有血钾下降及因低血钾引起的心脏病变和肢体或肠麻痹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该药理化鉴别试验阳性。
【急救措施】
●如病人神志清楚,轻症者可进食高糖类食品或饮糖水或口服葡萄糖10~20g。有先兆症状时应口服葡萄糖、进食糕饼或糖水。
●当症状严重或病人不能口服葡萄糖时,应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100ml,继而10%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可能需要20%或30%葡萄糖)。开始10%葡萄糖静脉滴注几分钟后应用血糖仪监测血糖,以后要反复多次测血糖,调整静脉滴注速率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开始治疗用10%葡萄糖,以每分钟3~5mg/kg速率静脉滴注,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滴速,保持血糖水平正常。一般而言,儿科医生不主张对婴儿或儿童用50%葡萄糖静脉推注或用>10%葡萄糖静脉滴注,因为这样可引起渗透压改变,在某些病人中可诱发明显高血糖症及强烈兴奋胰岛素分泌。如病人失去知觉,应肌肉、皮下或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神志清醒后,口服糖类物质。
●对口服葡萄糖疗效不好而静推葡萄糖有困难的严重低血糖症,可采用胰高血糖素治疗。对急症治疗很有效.胰高血糖素是粉剂,须用稀释剂稀释。成人常用剂量是0.5~1U,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儿童为0.025~0.1mg/kg(最大剂量1mg)。若胰高血糖有效,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通常在10~25min内缓解。若病人对1U胰高血糖素在25min内无反应,再一次注射不可能有效,不主张第二次注射。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胰高血糖素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肝糖原储存量,胰高血糖素对饥饿或长期低血糖病人几乎没有疗效。对胰高血糖素无反应者,须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对严重低血糖出现昏迷抽搐者,若无肝损害,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或可先用胰高血糖素0.5~1mg静注或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继之静注静脉滴注葡萄糖液。
●如发热、惊厥、昏迷等用葡萄糖后效果不佳时,可能并发脑水肿,需纠正脑水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药及利尿药。
甘露醇:甘露醇分子量大,静脉注射后血浆渗透压升高,脑组织内液体渗透入血管内,降低脑的容积而使颅内压下降。具体用法:每次1~2g/kg(现认为0.5~1g/kg即可)。普通用量为配制为20%甘露醇每次250ml静脉滴注,在15~30min内滴完,每6h1次。高龄病人为防止甘露醇引起急性渗透性肾功能损害,可每次用125ml,每4~6h1次,应视颅内压增高程度而定,或同时应用其他脱水药。
甘油果糖:本药可口服或静脉滴注,很少导致电解质紊乱颅内压反跳亦少,在肝内大部分转化为葡萄糖,对肾损害较少,故被视为良好的脱水剂。口服量为每日1~2g/kg,常用50%甘油盐水50~60ml,每日4次。静脉注射量为每日0.7~1.0g/kg。甘油果糖内含10%甘油、5%果糖、0.9%氯化钠;每次用甘油果糖注射液300~500ml静脉滴注,每日可用500~1 000ml,注射速度为4.2ml/min,持续降压时间比甘露醇约长2h。甘油果糖对肾损害小,适用于长期降颅内压和伴有肾功能不全者。甘油果糖代谢后可产生能量,进入脑代谢过程,促进代谢改善。尚具有抗酮体作用,适用于糖尿病病人。
利尿药:由于其快速利尿、排出部分体液使机体脱水,从而间接的促进脑组织脱水,减轻脑水肿。常用者有呋塞米,其脱水作用不及高渗脱水药,但合用可减少高渗脱水药的用量。
呋塞米:每次20~40mg,静脉注射,每日2~4次。
依他尼酸:起始剂量为50mg或0.5~1mg/kg体重,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1mg/ml)中缓慢滴注。必要时2~4h后重复,有反复者可每4~6h重复1次,危重情况可每小时重复1次,一般每日剂量不超过100mg。
●超敏反应可用抗组胺药,如阿司咪唑、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反应严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
【特别提示】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1)糖皮质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升血糖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素、苯妥英钠、噻嗪类利尿药、甲状腺素等可不同程度地升高血糖浓度,同用时应调整这些药或胰岛素的剂量。
(2)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降血糖作用。
(3)抗凝血药、水杨酸盐、磺胺类药及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等可与胰岛素竞争和血浆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水平增高。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可增强胰岛素降血糖作用。
(4)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可阻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反应,干扰肌体调节血糖功能,与胰岛素同用可增加低血糖的危险,而且可掩盖低血糖的症状,延长低血糖时间。合用时应注意调整胰岛素剂量。
(5)中等量至大量的乙醇(即酒精)可增强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的作用,可引起严重、持续的低血糖,在空腹或肝糖原贮备较少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6)氯喹、奎尼丁、奎宁等可延缓胰岛素的降解,在血中胰岛素浓度升高从而加强其降血糖作用。
(7)升血糖药物如某些钙通道阻滞药、可乐定、达那唑、二氮嗪、生长激素、肝素、H2受体拮抗药、大麻、吗啡、尼古丁、磺吡酮等可改变糖代谢,使血糖升高,因此胰岛素同上述药物合用时应适当加量。
(8)血管紧张素酶抑制药、溴隐亭、氯贝特、酮康唑、锂、甲苯咪唑、吡多辛、茶碱等可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致血糖降低,胰岛素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适当减量。
(9)奥曲肽可抑制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的分泌,并使胃排空延迟及胃肠道蠕动减缓,引起食物吸收延迟,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在开始用奥曲肽时,胰岛素应适当减量,以后再根据血糖调整。
(10)吸烟可通过释放儿茶酚胺而拮抗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吸烟还能减少皮肤对胰岛素的吸收,所以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吸烟患者突然戒烟时,应观察血糖变化,考虑是否需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注意事项
(1)低血糖反应,严重者低血糖昏迷,在有严重肝、肾病变等患者应密切观察血糖。
(2)病人伴有下列情况,胰岛素需要量减少:肝功能不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恶心、呕吐,肾功能不正常,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10~50ml,胰岛素的剂量减少到95%~75%;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到每分钟10ml以下,胰岛素剂量减少到50%。
(3)病人伴有下列情况,胰岛素需要量增加: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感染或外伤、重大手术等。
(4)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尿常规、肝肾功能、视力、眼底视网膜血管、血压及心电图等,以了解病情及糖尿病并发症情况。
(5)对胰岛素过敏患者禁用。
磺脲类降糖药中毒要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