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磺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第一代主要包括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等;第二代主要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波脲、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第三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已应用于临床。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第一代主要包括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860)和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等;第二代主要包括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格列波脲(glibornuide,克糖利)、格列喹酮(gliguidone,糖适平)、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达);第三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已应用于临床。

【药理作用】

磺脲类降糖药的降糖作用主要包括两种作用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B细胞ATP依赖的钾离子通道(K)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S细胞释放胰岛素J。包括以下两条途径:

(1)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的途径:磺脲类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于B细胞膜上的SUR,使钾通道关闭,细胞内的K外流受阻,因而胞内K升高,从而细胞膜去极化,从而触发L-型电压依赖的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增加,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向胞外分泌。这一过程可能由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CaMK)介导。

(2)不依赖K通道的途径:分泌颗粒内pH值降低是胰岛素分泌颗粒释放的必要条件,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的V-型质子泵(V-HATPase)负责将H泵入分泌颗粒内使颗粒内环境酸化,这一过程需要颗粒膜上的CIC-3氯离子通道同时将Cl转运入颗粒内以保持电中性。磺脲类药物与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相对分子质量为65 000的受体蛋白(gSUR)结合后,引起与之偶联的CIC-3氯离子通道活性增加,后者与分泌颗粒膜上的V-H-ATPase协同作用,分别将细胞浆中的Cl和H转运入分泌颗粒内,使颗粒内的微环境极度酸化,从而引起胰岛素以胞吐方式分泌。

●胰外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除对B细胞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能具有程度不同的内在拟胰岛素作用,但大多数磺脲类药物需在较高血药浓度时才具有此作用。

口服后2~6h可达峰浓度,作用可持续4~24h。

口服过量磺脲类药物可致低血糖症,氯磺丙脲和格列本脲为长效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的代谢产物也具降糖活性,两者均由肾排泄,因此,在老年患者中,尤其是合并有肾功能减退患者中,常可引起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反应。

服用中毒剂量后,尚可损害胃、肠、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腺。

【诊断要点】

●有服用或误服大量磺脲类降糖药史。

●临床表现

(1)低血糖症状:出汗、心悸、乏力、颤抖、心率加快、紧张、焦虑、面色苍白、饥饿、肢凉震颤、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精神不振、头晕、思维迟钝、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幻觉、躁动、行为怪癖、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增高性痉挛、昏迷等神经缺糖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可引起消化性溃疡。

(3)超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各型红细胞增多等血液系统改变;麻疹样皮疹、斑丘疹、紫癜、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皮肤改变;部分病人可发生过敏性血管炎、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畏寒、发热等。

(4)可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血钾、急性肾病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该药理化鉴别试验阳性。

【急救措施】

●误服大剂量本品的患者,应尽快催吐、洗胃和导泻。一般毒性反应,则减量或停药。

●低血糖的处理:

(1)如病人神志清楚,轻症者可进食高糖类类食品或饮糖水或口服葡萄糖10~20g。

(2)当症状严重或病人不能口服葡萄糖时,应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100ml,继而10%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可能需要20%或30%葡萄糖)。开始10%葡萄糖静脉滴注几分钟后应用血糖仪监测血糖,以后要反复多次测血糖,调整静脉滴注速率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开始治疗用10%葡萄糖,以每分钟3~5mg/kg速率静脉滴注,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滴速,保持血糖水平正常。一般而言,儿科医生不主张对婴儿或儿童用50%葡萄糖静脉推注或用>10%葡萄糖静脉滴注,因为这样可引起渗透压改变,在某些病人中可诱发明显高血糖症及强烈兴奋胰岛素分泌。

(3)对口服葡萄糖疗效不好而静推葡萄糖有困难的严重低血糖症,可采用胰高血糖素治疗。对急症治疗很有效,胰高血糖素是粉剂,须用稀释剂稀释。成人常用剂量是0.5~1U,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儿童为0.025~0.1mg/kg(最大剂量1mg)。若胰高血糖有效,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通常在10~25min内缓解。若病人对1U胰高血糖素在25min内无反应,再一次注射不可能有效,不主张第二次注射。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胰高血糖素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肝糖原储存量,胰高血糖素对饥饿或长期低血糖病人几乎没有疗效。

(4)对严重低血糖出现昏迷抽搐者,若无肝损害,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或可先用胰高血糖素0.5~1mg静注或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继之静注静脉滴注葡萄糖液。

●有血液及严重皮肤病变,可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300~500ml内静脉滴注。

●适当补充钾盐,以维持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

【特别提示】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水杨酸类、磺胺类、保泰松类、抗结核病药、四环素类、单胺氧化酶抑制药、β受体阻滞药、氯霉素、双香豆素类和环磷酰胺等合用可增强本类药品作用。

(2)氯丙嗪、拟交感神经药、皮质激素类、甲状腺激素、口服避孕药和烟酸制药等可降低降血糖作用,本类药品可以减弱病人对乙醇的耐受力,而乙醇亦可能加强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注意事项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2)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剂量。注意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及强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注意个体差异,老年人慎用作用强而长的磺脲类降糖药。

(3)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疾病,肾功能轻度异常时,尚可使用。但是当有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则应改用胰岛素治疗为宜。

(4)治疗中若有不适,如低血糖、发热、皮疹、恶心等应从速就医。

(5)为了尽量减少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患者应坚持严格的饮食治疗,而绝不能以增加药量而放松饮食控制。

(6)胃肠反应一般为暂时性的,随着治疗继续而消失,一旦有皮肤过敏反应,应停用本品。

(7)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①血常规;②尿常规;③血糖;④电解质;⑤肾功能;⑥血气分析。

(8)下列情况应禁用: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尿病昏迷或昏迷前期;糖尿病合并酸中毒或酮症;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哺乳期及晚期尿毒症患者。

苯甲酸衍生物中毒要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