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作用】
根据药动学特点和临床用途,本类药物可分为:
●口服易吸收可全身应用者,如磺胺甲唑、磺胺嘧啶、磺胺林、磺胺多辛、复方磺胺甲唑(磺胺甲唑与甲氧苄啶SMZ-TMP)、复方磺胺嘧啶(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SD-TMP)等。
●口服不易吸收者如柳氮磺吡啶(SASP)。
●局部应用者,如磺胺嘧啶银、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等。
大剂量误服磺胺类药物可致急性中毒,若无同时应用等量碳酸氢钠则可出现较重的肾毒性反应。肠道易吸收的磺胺制剂,服后3~6h大部分在小肠内吸收完毕。吸收后的磺胺广泛分布于组织及体液中,血中含量最高。甚易进入胸膜、腹膜、滑液膜、眼房水及脑脊液等处。由于此类药物都可与胆红素竞争和血浆蛋白结合,使血内游离胆红素水平提高,故中毒量时可引起黄疸及新生儿核黄疸。亦可通过胎盘致胎儿中毒。磺胺类药物在血中大部分呈游离状态,其代谢产物,特别是氧化物可引起皮肤、血液等全性毒性损害。该类药物主要在肝中代谢,发生乙酰化,放大剂量应用可引起中毒性肝病。磺胺类药物从肾排泄,乙酰化后的药物溶解度显著降低,如大量应用该类药时,没有与等量的碳酸氢钠同服,亦未注意多饮水,加之病人再有发热及感染性疾病,在酸性环境条件下,乙酰化后的磺胺类药物极易在肾小管内析出结晶,结品沉淀刺激、阻塞肾小管及尿路,引起腰痛、血尿、尿痛等症状。
【诊断要点】
●有大剂量误服或大剂量应用本类药物史。
●临床表现:泌尿系统:可有腰痛、血尿、尿少、尿闭,以致发生急性肾衰竭。大剂量应用磺胺嘧啶后多见,磺胺二甲嘧啶则少见。神经系统:可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嗜睡、耳鸣、重听、肢体感觉异常、脑膜刺激征及精神失常等。消化系统: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肝大及黄疸等。血液系统:可有粒细胞减少、急性或亚急性溶血性贫血(见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硫化血红蛋白血症(见于新生儿对磺胺制药类较敏感者,表现为精神萎靡、呼吸表浅、全身皮肤及黏膜呈灰紫色,严重者可以发生呼吸困难)、黄疸及新生儿核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实验室检查:该药理化鉴别试验阳性。
(1)尿液内可有红细胞、蛋白及乙酰磺胺结晶等。
(2)周围血可有白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减少,血色素降低,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
(3)可有血液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尿素氮增高等。
【急救措施】
●停药。一次误服大量,应尽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
●如有无尿、尿闭则可采取以下措施
(1)应用碱性药物:多饮水,成人24h内大于1 500ml,以促进排泄,加服与磺胺药等量的碳酸氢钠,必要时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保持尿液碱性。
(2)5%~10%葡萄糖液500ml加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3)如因磺胺结晶阻塞而发生严重症状时,可行输尿管插管术,直接解除输尿管的磺胺结晶梗阻;若出现肾衰竭早期征象,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过敏反应的治疗:一般过敏反应可用抗组胺药物,严重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血液系统毒性作用的治疗
(1)发生溶血现象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可应用亚甲蓝、维生素C及高渗葡萄糖液。
(3)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时,可用维生素B4、维生素B6、利血生等治疗。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特别提示】
●禁用于对任何一种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对呋塞米、矾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过敏的患者。
●本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多见,并可表现为严重的渗出性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等,因此过敏体质及对其他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本类药物可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变化。
●本类药物可致肝损害,可引起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用药期间需定期测定肝功能。肝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本类药物可致肾损害,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肾功能减退、失水、休克及老年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易加重或出现肾损害,应避免使用。
●本类药物可引起脑性核黄疸,因此禁用于新生儿及2个月龄以下婴儿。
●妊娠期、哺乳期患者应避免用本类药物。
●用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充分尿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可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
呋喃类抗菌药中毒要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