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防性消毒每平方米消毒液使用量

预防性消毒每平方米消毒液使用量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消毒法是指利用化学药物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组织细胞有损伤作用,故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同一种化学药物的消毒效果与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化学消毒剂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含氯类、含碘类、过氧化物类、醇类、醛类、表面活性剂、酸碱类等。

化学消毒法是指利用化学药物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组织细胞有损伤作用,故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同一种化学药物的消毒效果与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一)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繁多,其杀菌或抑菌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1.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菌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凡能破坏蛋白质立体构型的因素均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醛类、重金属盐类、酸、碱、氧化剂等均有此作用,其作用机制或使蛋白质脱水变性,或与菌体蛋白质结合使之变性凝固。

2.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影响细菌代谢 细菌细胞内酶的作用主要与其活性基团有关,凡能改变或破坏活性基团的因素均能干扰细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菌的代谢。例如氧化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可使-SH基氧化成-S-S-基;低浓度重金属盐(汞、银)能与细菌酶蛋白的-SH基结合,从而使酶活性丧失,导致细菌代谢障碍而死亡。

3.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膜是细菌的重要结构,能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细胞膜上还含有多种酶,参与细胞的呼吸和代谢。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作用于细菌,可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干扰其正常功能,引起细菌死亡。例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与细菌细胞膜磷脂结合,提高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内容物如酶、辅酶、代谢中间物溢出,并且表面活性剂还可进入细胞内,引起蛋白质变性;酚类化合物(低浓度)作用于细菌,可损伤细胞膜,使胞质内容物漏出,并能破坏细胞膜上的氧化酶和脱氢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二)常用消毒剂的种类

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按杀菌能力不同分为三大类。①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一切微生物,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②中效消毒剂:不能杀死细菌芽胞,但能杀死细菌繁殖体、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大多数病毒的消毒剂,如乙醇、煤酚皂溶液(来苏儿)等;③低效消毒剂: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但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结核分枝杆菌以及抵抗力较强的真菌和病毒,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化学消毒剂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含氯类、含碘类、过氧化物类、醇类、醛类、表面活性剂、酸碱类等。在医学实践中可根据其用途和作用特点选择使用(表3-1)。

表3-1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与用途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消毒灭菌的效果与环境、微生物种类及消毒剂的性质、浓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作用时间 不同的消毒剂其理化性质不同,对细菌的杀灭效果不同。如苯扎溴铵等表面活性剂对革兰阳性菌的杀灭效果强于革兰阴性菌,乙醇对结核杆菌的作用较好,75%乙醇15~30s即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而葡萄球菌对甲紫(龙胆紫)敏感,1∶100 000~1∶200 000的甲紫即可抑制其生长繁殖。同一种消毒剂浓度不同,消毒效果也不一样,一般大多数的消毒剂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杀菌作用越强,但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强于95%乙醇,原因是高浓度的乙醇使菌体的蛋白质迅速凝固,影响其渗入菌体内发挥作用。

2.细菌的种类、生活状态和数量 不同的细菌因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同种细菌因培养环境和培养时间不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也不同,如结核分枝杆菌菌体内含脂质较高,对75%乙醇较敏感,而对酸、碱类消毒剂比其他细菌有较强的抵抗力;幼龄菌对消毒剂的吸附、渗透作用强,因此比老龄菌对消毒剂敏感;细菌的芽胞有多层厚膜结构,对消毒剂的渗透性低,对消毒剂的抵抗力远远大于繁殖体,例如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在5%的苯酚中能存活10~15h,而杀死其繁殖体则只需5~10min。细菌数量越大,消毒效果越差,这与消毒剂的大量消耗、微生物数量增多有关。

3.温度 杀菌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随着温度的增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因此一般温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例如2%戊二醛杀灭104/ml炭疽芽胞杆菌,20℃时需15min,40℃为2min,56℃仅需1min。

4.酸碱度 细菌在适宜的pH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当其环境的pH偏高或偏低时易被消毒剂杀死。消毒所需环境的合适pH因消毒剂性质而异,阳离子型消毒剂苯扎溴铵在碱性环境中杀菌作用增强;阴离子消毒剂则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增强。

5.环境中有机物与拮抗物 脓汁、痰液、血液中的细菌因有机物的保护作用而使其对消毒剂的敏感性降低,另外环境中的蛋白质与化学消毒剂的活性基团结合,可降低消毒剂的杀菌力。因此,临床上用消毒剂消毒皮肤、医疗器械、敷料、手术衣等时,应洗净后再消毒。对于一些呕吐物、粪便的消毒,宜选用含氯石灰(漂白粉)、生石灰等受有机物影响较小的消毒剂。另外,环境中的其他物质与消毒剂之间也有拮抗作用,例如肥皂、阴离子型去污剂能中和季铵盐类,还原剂可中和氧化剂类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的作用,在消毒时应注意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