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与染色
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0.6~1.0μm。菌体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临床标本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后以成对和短链状多见,在液体培养基中常形成长链(图8-2)。无鞭毛及芽胞,有菌毛样结构。培养早期可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培养时间稍久后,因细菌可产生透明质酸酶使荚膜消失。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衰亡期细菌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染色可呈革兰阴性。
图8-2 链球菌(扫描电镜×12 000)
(引自:谢念铭.医学细菌电镜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二)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加入血液、血清、葡萄糖等才能良好生长。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后易形成长链,呈絮状沉淀于管底;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突起、直径为0.5~0.75mm的半透明状小菌落。不同菌株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情况不一,可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种特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触酶实验阴性,可与葡萄球菌鉴别。
(四)分类
1.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按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能否产生溶血以及溶血性质,可将链球菌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甲型溶血或α溶血),也称为草绿色链球菌。溶血环中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而是细菌产生的过氧化氢使血红蛋白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所致。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乙型溶血或β溶血),也称为溶血性链球菌。溶血环中红细胞完全被溶解。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常存在于粪便和乳类中,一般无致病性,偶可引起感染。
2.根据抗原构造分类 链球菌抗原构造复杂(图8-3)。主要有C多糖、M蛋白、P蛋白三种抗原。按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链球菌分为A~H、K~V 20个群。对人有致病性的链球菌菌株90%属于A群。同群链球菌中因表面蛋白质抗原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型。例如A群链球菌根据其表面蛋白质M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约100个型、B群分4个型、C群分13个型等。链球菌的群别与溶血性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人致病的A群链球菌大多呈β溶血。
图8-3 链球菌抗原构造
(五)抵抗力
链球菌抵抗力不强。60℃30min可被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但在干燥尘埃中可生存数月。D群链球菌抵抗力较强。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药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