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俗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典型形态为肾形或豆形,直径0.6~0.8μm。多为成对排列,两菌接触面平坦或略向内陷,也可见单个或4个相连的排列方式。人工培养后菌体可呈卵圆形或球状,培养时间稍久菌体大小常不一致,着色亦深浅不匀。在患者脑脊液中,细菌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多成对排列。新分离菌株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等的培养基中方能生长。常用培养基为巧克力平板,系80℃以上加入动物红细胞制成的血液琼脂培养基,呈巧克力色,故名。本菌专性需氧,初次分离时需供给5%~10%的二氧化碳。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低于30℃或高于40℃均不能生长。最适pH为7.4~7.6。在巧克力平板上孵育24h后,形成直径1.0~1.5mm的无色、透明、圆形、凸起、光滑、似露滴状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血清肉汤中呈浑浊生长。本菌可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如不及时移种,超过48h细菌即死亡。
3.生化反应 大多数菌株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4.抗原构造与分类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表层抗原组分有3种,其中与分类有关的主要是荚膜多糖抗原。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13个血清群,分别为国外命名的A、B、C、D、X、Y、Z、29E、W135和L等10个血清群和我国建立的H、I、K 3个血清群,其中以C群致病性最强。目前我国流行的血清群95%以上属于A群。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对干燥、寒冷、热、紫外线等均很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包括荚膜、菌毛和内毒素。荚膜具抗吞噬作用。菌毛可黏附至易感细胞表面,利于细菌的侵入。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细菌侵入机体大量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导致高热、毛细血管栓塞、出血、皮肤瘀斑、肾上腺出血等。严重时因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2.所致疾病 脑膜炎球菌是流脑的病原菌。细菌通过飞沫传播,病菌首先侵入人体鼻咽部,平时正常人群带菌率为5%~10%,流行期间带菌率可达70%。大多只表现为鼻咽炎或带菌状态,仅2%~3%患者出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流脑潜伏期为2~3d,长者可达10d。按细菌毒力、数量和机体免疫力的高低,流脑病情轻重不一,可分为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型。
普通型和暴发型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普通型约占病例的90%。病菌经鼻咽部繁殖后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突发寒战、高热、皮肤黏膜上出现出血点或瘀斑,继而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出现典型的流脑症状。少数患者为暴发型,起病急剧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在24h内危及生命。慢性败血型少见,大多为成年人患者,病情可迁延数日。
3.免疫性 病后或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免疫力。机体对脑膜炎球菌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群特异性多糖抗体和型外膜蛋白抗体(IgG、IgM、SIgA)有调理吞噬作用,并可激活补体发挥溶菌作用。母体的IgG类抗体可穿过胎盘,故6个月内婴儿患流脑者少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
采集病人的脑脊液、血液或血瘀斑的渗出液,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初步诊断。脑膜炎病人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温、保湿,并立即送检。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可先增菌培养后做生化反应和凝集试验鉴定,也可用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和ELISA等敏感、特异的方法对血液和脑脊液中的可溶性抗原进行检测。
(四)防治原则
流行期间应注意及时隔离患者,带菌者可适当口服磺胺类药物预防。目前我国对易感儿童已广泛应用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保护率在90%以上。治疗首选青霉素,剂量要大,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红霉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