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线根据其吸收性能分为可吸收性与不吸收性缝线。
1.可吸收缝线 可吸收性缝线可暂时性地维系对合的伤口边缘,直到伤目愈合到足以承受正常的张力为止。这些缝线是由健康哺乳动物的胶原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制备而成。一些缝线能被迅速吸收,而另一些则经过处理或改变化学结构后可延缓被吸收的时间。这些缝线可以用能改善缝线使用性能的化学试剂浸渍或涂层,或用染料着色以增加组织内的可视性。
天然可吸收性缝线是通过机体内的酶类进行消化的,这些酶类能侵蚀并分解缝合线。合成的可吸收性缝线则是通过水解作用(水分逐渐渗透到缝合丝线内,引起缝线聚合物链分解的过程)而消除。与天然可吸收性缝线的酶解作用相比,合成的可吸收性缝线植入人体后缝线的水解作用仅引起较弱的组织反应。在吸收过程的第一阶段,抗张强度以渐进性、几近线性化的形式降低。这一现象出现在植入人体后的头几周内。然后是第二阶段,常与第一阶段有较大的重叠,特征为缝线的基本消失。这两个阶段都表现出白细胞浸润,以便消除组织对合线处的细胞碎片和缝合材料。应当注意的是抗张强度的丧失和吸收的速率是两种不同的现象。缝线可很快失去抗张强度,而吸收却非常缓慢,或亦可保持适当的抗张强度至伤口愈合,然后再迅速吸收。总之,缝线在组织内最终被完全分解,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可吸收性缝线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某些内在的缺陷。如果患者有发热、感染或蛋白质缺乏,可吸收性缝线的吸收过程就会加速,导致张力强度的下降过快。如果缝线位于潮湿的或充满液体的体腔内,吸收过程亦可加速。此外,假如植入前缝线受潮,吸收过程则可提前。由于这种缝线不能在组织充分愈合以前保持适当的强度以承受张力的影响,因此,上述所有情况都易于产生术后并发症。
可吸收线主要为羊肠线(简称肠线),分普通与铬制两种。普通肠线约7d开始被吸收,可用于结扎及缝皮;铬制肠线14至21d才逐渐被吸收,用于缝合深部组织。肠线属异种蛋白质。因此,使用过多、过粗的肠线时,在吸收过程中创口炎症反应较重。目前肠线主要用于内脏如胃、肠、膀胱、输尿管、胆道等的缝合,一般用1-0号,3-0号铬制肠线。此外,较粗的(0-2号)铬制肠线则常用于缝合深部组织或有炎症的腹膜。在感染的创口中使用肠线,可减少由于其他不能吸收的缝线(如丝线)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窦道。使用肠线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肠线质地较硬,使用前应用生理盐水浸泡,待变软后再用,但不可用热水浸泡或浸泡时间过长,以免肠线肿胀后易断,影响质量;②不可用持针钳或血管钳夹肠线,或将肠线扭折,以致劈裂,易断;③肠线一般较粗、较硬、较滑,结扎时须用三叠结,剪断留的线头宜较长,否则,线结易松脱,一股多用连续缝合,以免线结太多,增加术后异物反应;④胰腺手术时,不用肠线结扎与缝合,因肠线易被胰酶消化吸收,可发生继发性出血或吻合口破裂;⑤尽量选用细肠线;⑥肠线价钱较贵,尽量少用。
2.不可吸收缝线 不可吸收性缝线即不能被机体的酶类所消化或在机体组织内不能被水解。其适用范围如下:①体表皮肤的缝合,伤口完全愈合后即应拆除;②体腔内的缝合,将永久地被包裹在组织内;③用于对可吸收性缝线过敏的患者、瘢痕体质或可能存在的组织肥大;④移植物的暂时性缝合(如除颤器、起搏器、药物释放装置等)。
不可吸收性缝线是由金属的、人工合成的或有机纤维通过旋转、捻搓或编织等方法制成的单股或多股纤维的细丝所组成。常用的不可吸收缝线有丝线、棉线、不锈钢丝、尼龙线等。另有银丝、麻线、蚕肠线等,但较少用。在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是丝线。它的特点有:①组织反应较少;②质软不滑、便于打结;③不易滑脱、拉力较好;④价廉,容易获得。丝线分涂蜡与不涂蜡两种,涂蜡丝线较光滑,对组织反应更少。此外,还有编织的医用丝线,特点是直径均匀、拉力好、弹性小,但价钱较贵,多用于结扎大血管和减张缝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