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吸氧浓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手术中更关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有效肺通气量,自始至终维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这是确保患者呼吸功能的基本条件。对于清醒患者来说,没有呼吸道疾病的,这也许不成问题,简单的鼻导管吸氧或简易面罩就可满足需要。但对于麻醉后的患者来说这就比较复杂了。患者本身的情况、手术体位、患者生理原因等,都可能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要保持气道的通畅,麻醉最常用的三步手法,即头后仰、开口、托下颌,可有效地使后坠舌根上举,咽后间隙增大,以利气流通过。同时取无枕侧位,再辅以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即可维持比较良好的通气。托下颌的禁忌证,是颈椎损伤和颈椎病,并且不能持久,就需采用器械维持,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这也是全麻和常规抢救器械中必备用具。在患者没有呼吸而又插管困难时,迅速放入口咽通气导管,配合面罩加压给氧辅助呼吸,即可迅速缓解缺氧症状。在肥胖、头大、面部高度水肿、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舌后坠的患者,麻醉诱导时及无助手的情况下尤为适用。
(一)口咽通气道的使用
口咽通气道是快捷、简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古老医疗器械。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解剖的变化,分为各种型号。其中红色的口咽通道多用于成年男性,黄色口咽通气道适用于成年女性。其他颜色通气道可根据患者发育情况及体重、解剖变异进行合理选择。
1.口咽通气道操作方法
(1)将患者仰卧,用适当力量将患者下腭向上向前提起,使气管与口腔成为一条直线,呼吸道通畅。如采用鼻咽通气道此操作不可减免。
(2)迅速清除患者口腔中可观察到的任何分泌物。
(3)口咽通气道先弯部向下,进入患者口中当通过牙齿线1.5~2cm,即可在口内。在患者舌体面上将口咽通气道翻转至弯部向上,徐徐向患者口深部插入。
(4)插入口咽通气道后被急救者的头部向后仰,并用手放在患者前额处将头向后仰,后仰时不要用力过大,也不要角度过大,保持在25°比较合适。否则易造成患者颈椎的损伤。
临床常用的口咽通气道,为一椭圆形空心塑料管,外形呈S状,有圆形光滑的内腔,可使吸痰管容易通过,在牙齿水平用较硬的塑料内管加固,咽弯曲段为塑料缘。末端有加强的牙托。分大中小6个型号,使用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型选择合适型号。
2.口咽通气道的使用方法
(1)要有满意的麻醉深度,以抑制咽喉反射。可咽部喷雾或涂抹局麻药。
(2)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其长度(在口外)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角的长度。
(3)张开患者的口腔,放置舌拉钩于舌根部,向上提起使舌离开咽后壁。
(4)将口咽通气道放入口腔,其末端突出门齿1~2cm,此时口咽通气道即将到达口咽部后壁。如果通气道头端刚到舌根部其翼缘已在牙齿部位,提示通气道太小。
(5)双手托起下颌,使舌离开咽后壁,然后用拇指将通气道向下至少推送2cm,使气道咽弯曲段位于舌根后。
(6)放松下颌骨髁部,使其退回颞髁关节。
(7)检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通气道之间。
(二)口咽通气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1.适应证 麻醉诱导后有完全性或部分上呼吸道梗阻或意识不清的患者。
2.禁忌证 清醒或浅麻醉患者,饱胃患者。
3.并发症 包括口咽部创伤、气道高敏、气道梗阻、牙齿脱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