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以鼠蚤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又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或蚤传斑疹伤寒。临床特征为起病多急骤,稽留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2~3周。近年我国仍有散在病例发生。
【病原学】 莫氏立克次体呈球杆状,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排列,革兰染色阴性。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和代谢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内毒素样物质、各种酶等。本病原与变形杆菌OX19有相同抗原,可借助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用于辅助诊断。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可引起发热,引起明显的阴囊红肿,亦是与普氏立克次体的重要鉴别。可使大鼠发热、致死,亦可使小鼠发生致死性腹膜炎和败血症,据此可与普氏立克次体鉴别,亦可用于莫氏立克次体的分离、传代及保存病原体。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耐低温和干燥。-20℃以下可长期保存。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家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形式在鼠间传播。鼠感染后不立即死亡,鼠蚤多数在鼠死后才叮咬人而传播。患者能否成为传染源,意见尚不一致,有报道,牛、羊、猪、马、骡亦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鼠蚤为媒介传播,立克次体寄生在蚤肠壁细胞内大量繁殖,鼠蚤在叮咬人时不是直接将病原体注入人体,而是将含病原体的蚤粪和/或呕吐物置于皮肤上,经伤口或抓破处进入人体。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通过呼吸道及眼结膜使人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全球散发,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内华北、西南、西北诸省发病率高。以晚夏和秋季多见。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同一地区。
【发病机制】 莫氏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细胞破裂后进入血流形成立克次体血症,通过血流立克次体进入全身的血液及脏器,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同时病原体死亡后释出大量内毒素样物质,引起全身毒血症状,此外,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变态反应也可诱发免疫病理损伤,由于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寄生,因此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
【病理】 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炎。典型病变为增生性、血栓坏死性血管炎及其周围的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的肉芽肿,称斑疹伤寒结节。小血管病变可遍及全身,以真皮、心肌、脑、脑膜、肝、脾、肺、肾、睾丸等较显著,严重者可出现循环障碍,心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周,临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大多起病较急,约1/4的病例有头痛、疲乏、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为期1~2d。主要表现如下。
1.发热 体温在1~2d升至39℃以上,大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持续9~14d,最短4d,最长25d,伴全身酸痛、显著头痛、结膜充血等。热退较缓慢。鼠型斑疹伤寒退热后易复发,但复发时症状轻,热程短,无皮疹出现等。
2.皮疹 见于约70%的病例,一般开始于第5病日(4~7病日)。初见于胸、腹部,24h内遍及背、肩、四肢等处,常较稀疏,面、颈、手掌、足心一般无疹。直径1~4mm,初起为粉红色斑疹,压之褪色,继而转为暗红色斑丘疹,出血性皮疹少见,于数日内消退。
3.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较轻,大多表现为头晕、头痛,有时亦有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极少有发生脑膜刺激征、谵妄、昏迷、意识障碍等。
4.其他 多有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约32%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大者较少。循环系统偶有相对缓脉及轻度低血压。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血栓及栓塞性静脉炎,极个别有肾衰竭,但均少见。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正常,极少数减低。
2.血液生化 约90%的患者血清AST、ALT、AKP和LDH轻度升高。
3.血清学检查 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亦称外斐反应,效价在1∶160或病程中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但阳性率不高。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可用于诊断及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间接血凝试验,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可与其他群立克次体鉴别,但不易区分普氏、莫氏立克次体与复发型立克次体。
【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情较轻,容易漏诊。流行病学资料有助诊断,居住地区有本病发生,或1个月内去过疫区,应警惕本病的可能。外斐反应及补体结合试验等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流行性斑疹伤寒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多与天灾、战争有关。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稽留高热、头痛、皮疹及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用早期患者血液接种雄性豚鼠腹腔,不引起豚鼠阴囊肿胀或轻度肿胀,患者血清对普氏立克次体有凝集反应即可诊断。
2.恙虫病 是由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传染源,通过恙虫幼虫为媒介传播于人。临床上以持续高热,恙虫叮咬处的焦痂(或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稀疏皮疹,轻度肝、脾大为特征,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
3.虱传回归热 有典型的回归热型,全身酸痛剧烈,肝、脾大,皮疹很少见,偶可见黄疸,血涂片可找到回归热螺旋体。国内偶见于南疆、山西等地。
4.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食欲缺乏,肝、脾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血培养有伤寒杆菌和(或)肥达反应阳性。
5.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损害等为特征,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而确诊。
【预后】 本病病情轻,并发症少,用抗生素治疗后患者很少死亡,故预后好。
【治疗】
1.病原治疗 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氯霉素等对本病和复发型斑疹伤寒均特效,常规剂量给药,服药后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热退后再用3~4d。成人0.2~0.3g/d顿服,用药1~2d,体温开始下降,正常后继续用药3d。注意氯霉素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近年报告喹诺酮类药物对本病亦有较好疗效。
磺胺药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治疗时会加重病情,禁用。
2.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患者在入病房前应洗澡更衣。卧床休息,加强营养,保证液体的入量及电解质平衡。发热给予物理降温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 灭鼠、灭蚤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因本病属散发性疾病,一般不主张接种疫苗。
(郑桂兰 李秋梅)
【思考题】
1.概述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要点。
2.地方性斑疹伤寒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3.简述斑疹伤寒病原治疗的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