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发疹性传染病的潜伏期
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各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的出现也在病程的一定时间内,在鉴别诊断上有相当意义。表附录A-2列出多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的潜伏期与皮疹出现期,供临床工作参考。
表附录A-2 几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的潜伏期与皮疹出现期
(二)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与药疹的鉴别
猩红热、风疹、麻疹等传染病在发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皮疹。因此,有必要对相互间的皮疹和药疹进行鉴别,具体鉴别诊断,见表附录A-3。
表附录A-3 猩红热、麻疹、风疹、药疹的鉴别
(三)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鉴别要点,见表附录A-4。
表附录A-4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鉴别
(四)水痘与天花皮疹的鉴别
诊断水痘须注意发疹的特殊表现。水痘与天花的皮疹有类似之处,所以虽然天花已绝迹,但是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防万一,还是有必要了解相互间的鉴别诊断。其鉴别要点,见表附录A-5。
表附录A-5 天花与水痘的鉴别
(五)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鉴别诊断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鉴别要点,详见表附录A-6。
表附录A-6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鉴别
(六)其他发疹性传染病的诊断要点
1.登革热 ①流行病学资料。登革热流行区内夏秋季出现大量高热病例。②临床特征。急起发热、皮疹、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出血等。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病程的第2天开始降低,第4~5天降至最低点,自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 280者有诊断意义。④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
2.恙虫病 ①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3周内曾到过流行区,户外工作,露天宿营,或灌木丛中坐、卧等。②临床表现。起病急,寒战,发热,食欲缺乏,颜面潮红,焦痂或特异溃疡,淋巴结肿痛,皮疹,肝、脾大等,焦痂或特异性溃疡对诊断十分重要,多位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③实验室检查。外斐反应阳性,凝集效价等于或大于1∶160时有助于诊断,但少数患者始终阴性,必要时可做小白鼠腹腔接种分离病原体。有条件者,可做其他特异性免疫学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④治疗反应。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者,而未能通过实验方法明确诊断时,可试用氯霉素或四环素治疗,如患者体温于开始治疗后24~48h内恢复正常,则可做本病临床诊断。
3.莱姆病 ①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30d内到过疫区,并有疫区暴露史或蜱叮咬史。②临床表现。早期皮损(慢性游走性红斑)有诊断价值。③实验室检查。从感染组织或体液中检测到特异性抗原或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或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④确诊条件。有流行病学史,具有游走性红斑或至少一种末梢神经炎、脑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晚期表现,并经实验室检查证实者,可诊断莱姆病。非疫区病例,必须具备游走性红斑或两种以上末梢神经炎、脑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晚期表现,并经实验检查证实,方可诊断。
4.丹毒 ①丹毒以全身不适、恶寒或寒战、高热而急骤发病,往往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②其局部皮肤病变的特征是。境界清楚、略高于皮肤的鲜红色炎性水肿性斑片,可有水疱,内含浆液样液体。③血象呈白细胞增多,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④从水疱中抽取少量浆液样液体做涂片或培养检查,可发现溶血性链球菌,对确诊甚有价值。
5.马鼻疽 ①流行病学资料。此病有明显的职业关系,患者发病前通常曾有与病马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历史。②临床特征。以畏寒高热急骤发病,继而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1~2d后变为水疱,再次变为脓疱,中央有脐凹,豆粒大,容易误诊为天花,但抽取脓液培养可证明马鼻疽杆菌。脓疱逐渐结痂,脱皮后遗留瘢痕。特异性肉芽肿性疖肿在早期很常见,大多发生在腓肠肌、股外侧肌、三角肌、颈肌等处,自指头大至鸽卵大,有剧烈的疼痛,初期较硬实,逐渐化脓变软,穿溃后流出脓液。③确诊有赖于细菌分离与血清学检查。血培养、脓液培养均易获阳性结果。④血清凝集反应滴度1∶160以上,或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达1∶20,均有诊断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