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以保护人群免受感染。消毒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从而阻断和控制传染的发生,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
(一)消毒的种类
1.疫源地消毒 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场所及被传染源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称为疫源地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①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如出院、转院或死亡后)或传染病患者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消毒范围除对患者所处环境、接触物品和排泄物消毒外,还包括患者治愈后出院前的一次自身消毒或患者死后的尸体消毒处理。②随时消毒。指对疫源地(或医院)内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从人体排出的病原体,以免造成传播。随时消毒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2.预防性消毒 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也未发现传染病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所进行的消毒措施称为预防性消毒。如饮水消毒、餐具消毒、手术室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等。
(二)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法: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常用的有冲洗、过滤、通风、擦抹、刷除等。一般用肥皂刷洗、流动水冲净,可消除手上大部分细菌。口罩可防止病原体从呼吸道排出或侵入。手术室、实验室、隔离室的空气可用通风过滤。
(2)热力灭菌法:能使病原体蛋白质凝固变性,失去正常功能。包括以下方法。①煮沸消毒。该法简单易行,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细菌芽孢耐热力较强,不易杀灭。本法可用于处理传染病患者的剩余食物、污染的棉织品、食具及金属、玻璃等制品。煮沸10min即可,但对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延长至15~20min。如在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有去污、防锈、去脂、提高沸点的作用,可增强杀菌效果。②高压蒸汽灭菌。效果可靠,适用耐热和耐潮物品。通常压力为98kPa,温度为121~126℃,15~20min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③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先机械抽为真空使灭菌器内形成负压,再导入蒸汽,蒸汽压力达205.8kPa,温度达132℃,2min内能杀灭芽胞,能加强蒸汽对消毒物品的穿透力,物品亦能迅速干燥。④巴氏消毒法。方法有两种,一种利用热水灭菌,另一种利用蒸汽进行消毒。温度一般为65~75℃,10~15min,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胞。⑤火烧。凡经济价值不高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采用。此外,尚有流动蒸汽消毒、干热灭菌法等。
(3)辐射消毒法:①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和一般物品的表面消毒。为低能量电磁波辐射,光波波长在200~270nm,杀菌作用最强,有广谱杀菌作用。其杀菌原理为紫外线照射病原体后,引起细胞内成分特别是核酸、蛋白质的化学变化,导致病原体死亡。但紫外线穿透力差,对真菌孢子效果最差,细菌芽孢次之,对HBV和HIV无效。照射不到的部位无杀菌作用。直接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红外线杀菌原理为被照射物体的分子振动加速,从而使物体本身发热达数百度,可杀灭各种病原体,但其效应只限于物体表面。微波主要依靠产热、脱水和冲击波效应杀菌。对于不能用普通加热法消毒的大批量食品或药品可采用微波法加以消毒。金属物品不宜用微波消毒法。②电离辐射。杀菌原理为干扰微生物代谢、破坏病原体细胞膜、引起酶系统紊乱而死亡。包括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β射线)两种,可在常温下对不耐热物品灭菌,又称“冷灭菌”。有广谱杀菌作用,剂量易控制,灭菌效果可靠,但设备昂贵,对人及物品有一定损害作用。多用于精密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制品(人工器官、移植器官等)和一次性医用产品等的灭菌。
2.化学消毒法 指用化学消毒剂物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而致其死亡的方法。根据消毒效果可分为3类①高效消毒剂。可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②中效消毒剂。能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③低效消毒剂。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对真菌有一定作用。
(1)含氯消毒剂:常用的有含氯石灰(漂白粉)、次氯酸钠、氯胺及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这类制剂在水中产生次氯酸,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其优点是杀菌谱广、作用快,余氯毒性低、价廉,但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适用于住室、杂物、饮水及患者排泄物的消毒,需注意某些含氯消毒剂(如含氯石灰)易分解失效,应保存在密闭避光处。
(2)氧化消毒剂: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高锰酸钾等。主要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灭菌,但有较强腐蚀性与刺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且不宜久放,应临用前配制。
(3)醛类消毒剂:常用的有甲醛和戊二醛,具有广谱、高效、快速的杀菌作用。戊二醛对橡胶、塑料、金属器械等物品无腐蚀性,故适用于精密仪器、内镜的消毒。但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
(4)杂环类气体消毒剂:为一种广谱高效消毒剂,主要有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杀灭芽孢能力最强,对一般物品无损害作用,故常用于消毒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及皮毛类等。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对人有毒而且有潜在的致癌性。将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加入环氧乙烷混合使用,可以减少其燃烧的危险性。
(5)碘类消毒剂:常用有2.5%碘酊及0.5%碘仿(碘伏)。碘具有广谱和快速杀菌作用。碘伏是碘和表面活性剂不定型的结合物,刺激性和腐蚀性小,能灭活乙肝病毒,可供皮肤、黏膜和食具等消毒,有机物可使碘伏杀菌作用减弱。
(6)醇类消毒剂:主要有75%乙醇及异丙醇。乙醇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但不能杀灭芽孢,对病毒及真菌作用较差。异丙醇杀菌作用大于乙醇,但毒性也相应较大。
(7)其他消毒剂:酚类如苯酚(石炭酸)、甲酚皂溶液、六氯酚等。季胺盐类为阳离子表面活性药,如新洁尔灭、消毒净等。氯己定(洗必泰)为双胍类化合物,可杀灭繁殖型细菌,不能杀灭细菌芽孢,也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处理,属于低效消毒药。
使用化学消毒剂应注意:①须将消毒剂配成溶液;②消毒剂的浓度和用量应在规定的范围内;③消毒时间应充分;④消毒剂应与病原体直接接触;⑤温度会影响消毒效果,温度低于16℃时,会减弱大部分消毒剂对病原体的作用。
(三)消毒效果检查
1.化学指示剂测试法 其颜色变化能指示灭菌时所达到的温度。
2.生物指示剂测试法 利用非致病菌芽孢作为指示菌以测定灭菌效果。
3.自然菌采样测定法 消毒后自然菌总数下降80%以上为效果良好,下降70%以上为较好,下降60%以上为合格,下降60%以下为不合格。用于表面消毒效果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