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菌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菌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菌血症),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本节重点为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其发病率与宿主敏感性、社会经济状况、地区因素、围生期因素等有关。其病死率亦高,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肺炎。3.并发症 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化脓性脑膜炎,预后多不好。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菌血症),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有时在体内产生多发病灶,形成严重病症。常见的病原菌以细菌和真菌为主,但也可由病毒或少见的原虫引起。本节重点为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其发病率与宿主敏感性、社会经济状况、地区因素、围生期因素等有关。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h、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其病死率亦高,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肺炎。

【病因】

1.病原菌 不同地区、不同年代,随着抗生素换代更新,病原菌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化。我国以葡萄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随着NICU的建立,由于静脉、气管插管等支持治疗技术的开展和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等因素,使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厌氧菌(类杆菌群、产气荚膜杆菌)和耐药菌株感染有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在欧美成为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但在我国极少见,可能与中国孕产妇产道GBS定植率低有关。

2.感染途径

(1)产前感染:母孕期有感染,尤其临产时有发热等感染史,细菌如李斯特菌、胎儿弯曲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由于对围生期保健的重视及胎盘的屏障作用,这一情况较少发生。羊膜腔穿刺或宫内输血消毒不严时有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

(2)产时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供了细菌由产道上行污染羊水的机会;接生时消毒不严,胎儿通过产道时可吸入或咽下该处的细菌而发生感染。过多产科操作、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细菌可经皮肤黏膜侵入而致感染。

(3)产后感染:最常见,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常从脐部、皮肤黏膜、甲床等处感染,从损伤处侵入血流,也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侵入血流。抢救器械消毒不严,医疗用品被污染可引起医源性感染。

产前、产时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在生后1~2d起病;产后感染多为革兰阳性菌,但革兰阴性杆菌也不少见,多在出生后3d以后发病。

【发病机制】 病原菌侵入血流能否引起败血症,除受病菌种类、毒力、数量影响外,还与新生儿自身的免疫特点有关。胎儿在宫内免疫系统处于一定的抑制状态,胎龄、日龄越小,使感染局限能力越差,越易扩散形成败血症。

1.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功能差,皮肤角质层薄,黏膜柔嫩,易破损而失去保护作用;脐残端为开放伤口,有利于细菌入侵;胃酸低,胆酸少,杀菌力弱;肠黏膜通透性大,细菌及毒素易通过此途径而入血循环;淋巴结缺乏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血脑屏障差,败血症易并发脑膜炎;补体水平低、活性差,产生γ-干扰素的能力甚差;中性粒细胞储备少,趋化作用差,备解素、调理素、纤维结合蛋白、溶菌酶等含量低下,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

2.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IgG可通过胎盘,但胎龄愈小,IgG水平愈低;IgM缺乏,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sIgA缺乏,细菌易经呼吸道、消化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2)细胞免疫:新生儿T细胞对特异性外来抗原的应答差,生后10d内不能发挥应有的免疫功能,反应速度慢,产生干扰素及各种淋巴因子不足;巨噬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差,故吞噬与直接杀伤病原菌的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较低,对真菌、病毒及细胞内寄生菌的易感性高且较难肃清。

【临床表现】

1.两种类型

(1)早发型(出生4~7d内):常有一个或数个围生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母分娩期发热等,致病菌大多来自母产道菌群,临床呈多器官暴发型表现,死亡率高,为15%~50%。

(2)晚发型(出生5~7d后):母可能有产科并发症,但不如早发型者明显,细菌大多由人群(母、医护人员)和污染器械传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多见,病死率为10%~20%。

2.临床表现及症状 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嗜睡、不哭、不动、体温不稳、体重不增等。足月儿体温正常或升高,早产儿体温不升。以下特殊表现常提示败血症的可能性:在生理性黄疸期间黄疸加重或消退后复现,常伴有肝大,严重者有胆红素脑病表现;皮肤有时可见蜂窝织炎、脓肿、瘀点、红斑等,严重时有出血倾向,如抽血后针孔渗血、呕血、便血及肺出血等。重症患儿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外周循环灌注不良,脉细速,皮肤呈大理石花纹状,尿少或尿闭,低血压等休克症状。如出现硬皮症为不良预兆。常见胃肠功能紊乱,厌食、呕吐、腹泻、腹胀,呼吸窘迫表现为气急、发绀、呼吸不规则或暂停。

3.并发症 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化脓性脑膜炎,预后多不好。若临床出现激惹、脑性尖叫、凝视、前囟饱满紧张、颅缝增宽,以及惊厥时,应高度怀疑化脑,及时腰穿、检查脑脊液以明确诊断。其他可合并中毒性肠麻痹、肺炎、关节炎、骨髓炎、深部脓肿、尿路感染等。黄疸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辅助检查】

1.血培养 为确诊败血症的主要手段,但阳性率低。培养阴性,若症状明显也不能排除败血症。必须注意,争取用药前抽血,发热时抽血阳性率高;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表皮葡萄球菌污染;局部化脓灶的脓液培养可协助确定病原菌;用过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者应加做L型细菌培养;羊水发臭、感染性头皮血肿、胃穿孔者宜做厌氧菌培养。

2.直接涂片检菌 抗凝血离心取白细胞层涂片染色找细菌,阳性者表明细菌量多、感染重。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但阳性率低。产时感染者于生后12h内应取胃液、外耳道拭子涂片找细菌及多核白细胞,如找到细菌或多核白细胞>4个/HP,提示宫内或产时所处环境有污染,胎儿或新生儿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应严密观察。

3.病原菌抗原检测 采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颗粒凝集试验等方法,用已知抗体可以检测体液中的相应抗原,常用于检测脑脊液、血、尿等标本中的致病菌抗原。

4.分子生物学检测 细菌质粒DNA分析技术、DNA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应用是在分子水平上鉴定细菌,大大增加可检出细菌的种类,避免了普通培养的漏诊可能性。

5.其他检查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总数可高可低,但<5×109/L者,或每100个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20个者有诊断价值,如发现中毒颗粒则更有意义。

(2)急相蛋白:C反应蛋白,在炎症发生6~8h后即升高,可达正常的100~1 000倍,≥15μg/ml提示感染,较其他急相蛋白灵敏,且出现早、消失快。持续增高提示感染未控制。

(3)血沉:微量血沉测定>15mm/h有助诊断价值。

【诊断】 根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改变以及C反应蛋白(CRP)值增高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常有赖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检出。细菌质粒DNA分析和PCR技术已在我国临床应用,对确诊本病有极大帮助。

【治疗】

1.抗生素治疗

(1)指征:早产儿、具有多种高危因素、临床症状提示感染、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者,不需等待细菌培养结果,即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2)病原菌未明:可选择广谱头孢菌素或合成青霉素;病原菌明确后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如临床疗效好,虽不敏感亦可暂不换药,一般疗程7~10d。

(3)严重病例:严重感染或用上述药物无效者,或疑为医院内革兰阴性菌感染者,或合并脑膜炎者可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疑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者可用万古霉素,10~15mg/(kg·次),2/d静脉注射;铜绿假单胞菌则首选头孢拉定每次50mg/kg,2/d静脉注射;厌氧菌首选甲硝唑每次15mg/kg,2/d,24~48h后每次7.5mg/kg静脉注射。

2.支持疗法

患儿应置于中性环境温度下保暖;供氧、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休克时可静脉滴注新鲜血浆或全血,每次10ml/kg,多巴胺5~15μg/(kg·min)静脉滴注。

严重粒细胞或血小板减低者,可输给粒细胞1×109粒细胞/kg,或血小板1~2U/5kg静脉滴注;硬皮症状出现时考虑换血,以释出循环内细菌和内毒素,换入抗体,改善休克和缺氧,换血量为100~150ml/kg。

早产儿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400mg/kg,1/d,共3~5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