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是小儿先心脏病常见的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5%。
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血液循环的必经之路。出生后随着呼吸的建立,血氧分压提高,动脉导管于生后15h在功能上关闭。80%的婴儿生后3个月左右在解剖上也完全关闭。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未闭的动脉导管位于肺总动脉分叉与主动脉之间,根据其大小、长短和形态不一,可分为3型:①管型。导管长度多在1cm左右,直径大小不等,此型多见。②漏斗型。长度和管型相似,其近主动脉端粗大,向肺动脉端逐渐变窄。③窗型。肺动脉与主动脉紧贴,两者之间为一孔道,直径较大。
【病理生理】 动脉导管未闭分流量主要决定于导管粗细和主、肺动脉之间的压力阶差。由于无论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主动脉压力均高于肺动脉,故血液连续不断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使肺动脉、左房及左室血流量明显增加,左心负荷加重,排血量可达正常的2~4倍,导致左房扩大,左室肥厚扩大(图12-4)。长期大量血流向肺循环冲击,肺小动脉反应性痉挛形成动力性肺动脉高压,继之管壁增厚硬化形成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阻力负荷过重,导致右心室肥厚,甚至衰竭。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产生右向左分流,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呈现“差异性青紫”,患儿两下肢青紫明显,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
【临床表现】
图12-4 动脉导管未闭血液循环
1.左心房;2.左心室;3.右心房;4.右心室;5.上腔静脉;6.下腔静脉;7.主动脉;8.肺动脉;9.肺静脉;10.动脉导管
1.症状 导管较细而分流量小者可无临床症状。导管粗分流量大者,可出现体循环缺血及肺循环充血表现,如乏力、气急、多汗、心慌、喂养困难及生长发育落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重症患儿婴儿期即可出现心力衰竭。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可出现差异性青紫。
2.体征 响亮的机器样连续性杂音为本病特点。典型病例与胸骨左缘上方可闻及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以舒张末期最响,并向左锁骨下,颈、背部传导,最响处可扪及震颤。当肺动脉压力较高时,杂音的舒张期部分可能减弱或消失。分流量大时可致二尖瓣相对狭窄,在心尖部可闻及较短的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由于主动脉大量分流,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宽,可出现水冲脉、甲床毛细血管搏动和股动脉枪击音等周围血管征。
【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 超声波检查也是首选检查项目。M型超声显示左房、左室内径不同程度增宽。二维超声心动图可直接探查到未闭的动脉导管,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分流的方向和大小,对诊断极有帮助。
2.心电图 分流量大者可见左室肥厚,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左、右心室肥厚,严重者可仅见右室肥厚。
3.X线检查 分流量大者心胸比例增大,左房、左室增大,心尖向下扩张。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增粗,透视下可见“肺门舞蹈征”主动脉结正常或凸出。
4.心导管检查 当肺血管阻力增高或疑有合并畸形时,可做心导管检查。阳性结果为肺动脉血氧含量较右室高。
【并发症】 常并发支气管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动脉炎等。早产儿易合并肺透明膜病及心力衰竭。
【治疗】 足月儿或年长儿一经确诊后均应及时手术或经介入方法予以关闭。早产儿多于生后12周内自然关闭,无症状者可不处理。症状明显者可于生后1周内使用吲哚美辛治疗。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经远期随访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