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患儿在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目前认为病毒感染不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病毒感染后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损伤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此外,在病毒感染后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减少。患儿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发病,且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增加。急性型比慢性型抗体量更高。
【临床表现】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多见于1~5岁小儿。春季发病数较高。本病可分为急性型(≤6个月)与慢性型(>6个月)。
1.急性型 小儿时期多为急性ITP。男女发病数无差异。患儿在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偶见于免疫接种之后。ITP出血的特点是自发性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形成瘀点或瘀斑;皮肤出血斑或血肿少见。四肢较多,在容易碰撞的部位更多见。常伴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胃肠道大出血者少见。少数患儿可有球结膜下出血。偶见肉眼血尿。青春期女孩可见月经过多。其他部位出血如胸腔、腹腔、关节等处,极为少见。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成为ITP致死的主要原因。
2.慢性型 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儿,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多数起病缓慢。10%的患者是由急性转为慢性。出血症状较轻。有持续性或反复出血病史,出血是针尖样瘀点,也可较大,黏膜出血多见于鼻及齿龈,每次发作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病程呈发作与间歇缓解交替出现。间歇期的长短不一,可自数周至数年,在间歇期可全无出血或仅有轻度鼻出血。反复发作患者可有轻度肝脾大。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血小板计数<100×109/L以下,出血轻重与血小板高低成正比,血小板<50×109/L时可见自发出血,<20×109/L时出血明显,<10×109/L时出血严重。慢性患者可见血小板形态大而松散,大小不等,染色较浅;失血较多时可致贫血,白细胞数正常。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凝血酶原消耗减少,凝血活酶生成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2.骨髓检查 急性型巨核细胞总数增多或正常;慢性患者巨核细胞显著增多,幼稚巨核细胞增多,核分叶减少,核-浆发育不平衡,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其胞浆中有空泡形成、颗粒减少和胞浆量少等现象。为了确诊此病而排除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须进行骨髓检查。
3.血小板抗体测定 主要是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增高,PAIgG增高并非本病特异性改变,在其他免疫性疾病亦可增高。但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AIgG不增高。
4.血小板寿命缩短 应用同位素51Cr或111In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患儿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甚至只有几个小时(正常为8~10d)。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上以广泛出血累及皮肤、黏膜及内脏;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要注意与急性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疾病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出血期间应减少活动,避免外伤,尤其是头部外伤,有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和外伤。注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常用泼尼松,剂量为每日1.5~2mg/kg,分3次口服。若出血严重者可用冲击疗法:地塞米松每日0.5~2mg/kg,或甲泼尼龙每日20~30mg/kg,静脉滴注,连用3d。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用药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3.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 常用剂量为每日0.4g/kg,连用5d,静脉滴注;或每日1g/kg静脉滴注,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次,以后每3~4周1次。
4.血小板静脉滴注 因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静脉滴注的血小板很快被破坏,故通常不主张静脉滴注血小板。仅可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并需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静脉滴注血小板被破坏。
5.免疫抑制药 激素治疗无效者尚可试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型ITP。可选用:长春新碱每次0.75~1mg/m2(每次总量<2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以6~8h缓慢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6周为1个疗程;环磷酰胺每次300~400mg/m2静脉滴注,每1~2周1次。可连续用3~4次;硫唑嘌呤每日1~3mg/kg,一般1个月后方可显效。这些免疫抑制药可与皮质激素合用。
6.脾切除 脾切除对慢性ITP的缓解率为70%~75%。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尽可能推迟切脾时间。
7.达那唑(danazol)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雄性激素,对部分病例有效。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3次服用,连用2~4个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