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viral meningitis-encephalitis)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常累及脑实质,如同时累及脑膜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viral meningo-encephalitis),此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本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一般按其流行情况分为流行性和散发性两类:流行性脑炎,多为虫媒病毒引起,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传染性疾病;散发性脑炎,为非虫媒病毒感染引起,感染途径多样。
【病因】 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引起急性脑炎较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蜱传播脑炎病毒)、腺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及某些传染病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不同病毒引起的脑炎,具有不同的流行特点。在我国以肠道病毒引发脑炎最常见,约占小儿病毒性脑炎的80%,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流行性乙型脑炎由蚊虫传播,也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7月、8月、9月),2~6岁发病率最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则多为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
【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蚊虫叮咬通过皮肤黏膜等部位进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系统增殖,而后随血流到达远处多个器官特别是网状内皮系统,此时可产生发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病毒在这些器官中再大量增殖并进入血流,则可进一步向全身播散,在小儿机体免疫力较低,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病毒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脑炎。偶尔病毒可沿嗅神经或其他神经通路蔓延至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病变:①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病毒大量增殖,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②患儿神经组织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剧烈的组织反应可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及血管和血管周围的损伤,而血管病变又影响脑循环,造成供血不足,加重脑组织损伤。
【病理】 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也可受累,可见单核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常环绕血管形成血管套样病变,可有血管内皮及周围组织的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可形成胶质结节。神经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和坏死,可见噬神经细胞现象。神经细胞核内可形成包涵体,神经髓鞘变性、断裂,如果脱髓鞘程度严重但仍保留神经元及轴索,常提示是感染后或变态反应性脑炎。
【临床表现】 由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变部位和受累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局灶型、癫型、脑瘤型、精神型、脑干型等,对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有帮助。
1.一般表现 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痛等。腮腺炎病毒脑炎可伴随腮腺肿大;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可伴有皮肤黏膜疱疹;肠道病毒和麻疹病毒感染也可有皮疹出现。
2.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1)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呼吸节律改变、心动过缓、婴儿前囟饱满等,严重时可出现脑疝危及生命。
(2)意识障碍:轻者可无意识障碍,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和异常动作,部分患儿精神症状非常突出,有时精神症状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神经系统表现。
(3)惊厥: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
(4)病理征:可见肌张力增高、巴氏征阳性等锥体束征,累及脑膜时则出现较典型脑膜刺激征。
(5)局灶性症状体征:肢体瘫痪、失语、脑神经麻痹等。一侧大脑病变为主者,特别是有血管梗死时,可引起急性偏瘫;小脑受累明显时可出现共济失调;脑干受累明显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和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神经受累明显则出现吞咽困难、声音低哑;自主神经受累可出现二便功能失控、出汗异常或竖毛;基底神经节受累明显则出现手足徐动、扭转痉挛等。
(6)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多可完全康复,重者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并可致死或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瘫痪、癫、智力低下、失语、失明等。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但伴有持续高热病例白细胞总数可升高。
2.脑脊液检查 多数患儿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多在(0~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病初可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含量大多轻度增高或正常,糖和氯化物无明显改变。涂片或培养均无细菌发现(表15-1)。
3.病毒学检查 在发病早期可收集脑脊液或咽分泌物、大便等标本,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或直接用PCR等技术检测病毒特征性DNA片断,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帮助。血清学检查需采集患儿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且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比早期血清中的抗体效价升高4倍才有诊断意义。
4.脑电图 主要表现为高幅慢波,多呈弥漫性分布,少数可有样放电波。脑电图虽无特异性,但能提示脑实质病变,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影像学检查 CT和MRI均可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性质,但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或轻症病例多不能发现明显异常改变;重者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如脑水肿、低密度灶改变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可做出初步诊断,在病原学检测结果明确以前,临床上依靠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做出诊断。应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化脓性脑膜炎 经过不规则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其脑脊液改变可以与病毒性脑炎相似,应结合病史、治疗经过,特别是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2.结核性脑膜炎 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可以急性起病,而且脑脊液细胞总数及分类与病毒性脑炎相似,有时容易混淆。但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均低,常可问到结核接触史,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灶,再结合PPD试验、病原学检查、脑脊液PCR检测等,有鉴别意义。
3.真菌性脑膜炎 常见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较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明显,头痛剧烈,脑脊液墨汁染色或PCR检测可确立诊断。
4.其他 如中毒性脑病、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及Mollaret脑膜炎有时亦需鉴别。
【治疗】 除疱疹病毒脑炎外,多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为主。
1.一般治疗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条件时重症患儿应在PICU监护治疗。
(2)控制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化学药物降温;有时出现难以控制的持续高热,需用亚冬眠或冬眠加物理降温方能控制体温。
(3)降低颅内压:重症脑炎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急性脑疝和生命中枢受累,因此降低颅内压非常重要;常用20%甘露醇10~15ml/kg,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可加用呋塞米1~2mg/kg,地塞米松0.5~1mg/kg,6~8h后可重复使用。
(4)控制惊厥:可应用止惊剂如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等。
2.病因治疗 ①疱疹病毒脑炎,可给予阿昔洛韦(acyclovir),每次10mg/kg,静脉注射,每8h1次,疗程1~2周;也可给予更昔洛韦。②其他病毒感染,可酌情选用干扰素、更昔洛韦、利巴韦林、中药等;有报道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400mg/(kg·d),静脉滴注,连用5d]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急性期应用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一定疗效,但意见尚不一致。
4.抗生素的应用 对于重症婴幼儿或继发细菌感染者,均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5.康复治疗 对于恢复期患儿或留有后遗症者,可给予吡拉西坦、脑活素、胞磷胆碱等药物治疗,并应进行功能训练,给予针灸、按摩、高压氧治疗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预防】 风疹、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减毒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些病毒引起的脑炎已明显减少,但有些病毒(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尚不能用疫苗预防。积极消灭蚊虫,保证饮食净洁等,对预防病毒性脑炎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