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芪麦冬化橘红治肺气虚怎么用

黄芪麦冬化橘红治肺气虚怎么用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导致肺心病最为多见。2.急性加重期因肺、心功能失代偿,引起呼吸衰竭,有相应体征如发绀、呼吸困难、精神神经症状、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无肺动脉高压的X线表现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导致肺心病最为多见。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

肺心病属于中医学“肺胀”“心悸”“喘证”“痰饮”“水肿”的范畴,是由肺系病长期不愈,肺脾肾虚进一步侵及于心,导致气虚血瘀为病机特点,临床症状除气短、动则加重外以出现心悸、水肿甚至唇舌颜面青紫、昏迷嗜睡或谵语为特点的疾患。

【诊断要点】

1.缓解期见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活动后可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下肢轻度水肿,午后明显。体检有明显肺气肿体征及心音遥远;肺动脉瓣第2心音亢进,提示有肺动脉高压;敛突下心尖搏动,提示右心室扩大。

2.急性加重期因肺、心功能失代偿,引起呼吸衰竭,有相应体征如发绀、呼吸困难、精神神经症状、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结合辅助检查X线胸片:除肺气肿征及急性感染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mm;其横径/气管横径≥1.07mm;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7mm)、右心室增大征(心尖上凸等)。心电图有右心室肥大改变(如重度顺时针转位,RV1+SV5≥1.05mV,肺型P波等),可作出诊断。

【病证鉴别】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有典型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史。

2.风湿性心脏病 往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肌炎的病史,其心瓣膜常有病变,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可以鉴别。

3.原发性心肌病 多为全心扩大,常伴心力衰竭、房室瓣相对关闭不全。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无肺动脉高压的X线表现等。

【病理机制】 中医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肺脾为生化宗气之源。宗气具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故肺气充沛,宗气旺盛,血运正常。若肺气虚或郁滞,不能助心行血,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阳,致使肾虚不能化水,水邪溢于肌肤则面目及肢体浮肿;水气凌心,则心悸气短加重;痰蒙神窍,则烦躁、昏迷;气不摄血或火热上行,迫血妄行,则咯血、便血;大量失血或痰涎壅盛而致肺气闭塞,皆可导致气阴衰微,阳气欲脱而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险证。

对本病的治疗既要掌握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又要结合当时的病情作为主治处方的依据,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辨证要点】 本病多为邪实正虚并重。邪实者须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早期以痰浊为主;继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标实并重。正虚当分清肺、心、脾、肾的主次及区别气虚、阳虚或阴虚的性质。

【治疗原则】 肺心病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变,应抓住治标、治本两方面,扶正、祛邪共施,按标本缓急,各有侧重。标实者,可根据病邪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祛痰化饮、温阳利水之法,甚至息风、开窍、止血;本虚者,当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并调,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辨证施治】 治疗时首当按病情的标本缓急而立法,标实为主者当以攻邪泻实为急;本虚为主者当以扶正固本为法。所以,对肺心病的治疗首当分清该病是处在急性加重期还是缓解期。

1.急性加重期

(1)肺部感染

①外感风寒:咳嗽气短,动则加重,痰液清稀,或为泡沫痰,或恶寒,周身不适,甚至身痛。苔薄白,脉浮弦。内有寒饮,外感风寒。治宜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痰多而凉者,加白芥子、紫苏子;头痛者,加川芎;身痛者,加羌活、独活。

方中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气,并配干姜止咳;白芍养血以防燥伤及津血,炙甘草益气和中。

②痰热壅肺:咳嗽喘促,胸闷气短,痰黄黏稠,咳吐不利,兼身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紫暗,脉弦数。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黄芩清肺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桔梗、枳壳、浙贝母、鱼腥草、知母、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天花粉、冬瓜子。

方中以黄芩、鱼腥草清泄肺热;天花粉、冬瓜子、浙贝母利痰消痰;桔梗、枳壳理气宽胸;麻黄、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生石膏、知母泻火生津,除热止渴;生甘草调和诸药。

(2)心衰水肿

①心肾阳虚:气短,动则加重,时而心悸,头晕目眩,四肢不温,口唇发绀,下肢水肿。舌紫苔腻,脉沉或结代。治宜补益心肾,扶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用药:制附子、茯苓、白术、生姜、桂枝、泽泻、黄芪、人参、猪苓、丹参、益母草、炙甘草。

方中以制附子、桂枝温阳利水,强心消肿;茯苓化饮利水,并解水气凌心之心悸;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生姜散寒利水;泽泻、猪苓利水消肿;黄芪、人参益气扶正;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炙甘草复脉并可和中。

②脾虚湿盛:上气喘急,一身悉肿,胃腹胀满,肢体沉重,痰多不利,胸闷,便溏,不思饮食。舌暗苔滑,脉沉弱。治宜益气健脾,通阳利水。方用五皮饮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陈皮、茯苓皮、防己、茯苓、桂枝、黄芪、甘草、白术。不思饮食,加砂仁;气短、倦怠无力,加人参。

方中以茯苓皮利水消肿;生姜皮辛散水饮;陈皮、大腹皮行水气,消胀满;桑白皮肃降肺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加强脾主运化的功能;黄芪、防己益气行水消肿;桂枝通阳利水;甘草和中。

(3)痰蒙心窍:神志昏迷,昏昏嗜睡,甚至昏迷,呼吸急促,喉中痰声辘辘,口唇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数。治宜涤痰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橘红、半夏、胆南星、茯苓、竹茹、枳实、远志、石菖蒲、郁金。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加天竺黄、葶苈子;肝风内动抽搐者,加钩藤、全蝎;唇甲发绀者,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红者,加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

方中以橘红、半夏、胆南星、茯苓涤痰;竹茹、枳实化痰利膈;石菖蒲、远志、郁金化痰开窍。

(4)正虚喘脱:反复急性发作,病情危重,出现气微喘促,稍动则咳嗽欲绝,端坐不能平卧,心慌动悸,汗出淋漓,四肢厥冷,烦躁不安,面青唇紫,甚至一时神志不清呈休克状态。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治宜益气复脉,回阳救逆。以生脉散、参附汤类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五味子、蛤蚧粉、炙甘草、当归、山茱萸、龙骨、牡蛎、冬虫夏草。阳虚甚,汗出肢冷,气息微弱,加制附子、干姜;阴虚甚,自觉身热烦躁,口干舌红,气息急促,脉细数,加麦冬,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昏不清,加石菖蒲、远志、丹参。

方中以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益气复脉;五味子、山茱萸、冬虫夏草、蛤蚧补肾纳气;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咳嗽,咳痰,食少纳呆,气短,倦怠无力,反复感冒。舌苔薄白,脉弱。治宜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方以补肺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胡桃肉、五味子、紫菀、桑白皮、茯苓、炒白术、陈皮、半夏、炙甘草。

方中以黄芪、人参、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陈皮、半夏、桑白皮、紫菀化痰止咳;五味子、胡桃肉少佐补肾纳气之品;甘草和中。

(2)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汗出,胸闷,咳嗽,痰白如泡沫,咳吐不利,或腰膝酸软,夜尿频数。舌紫,脉细数或有结代。治宜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方以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五味子、炙甘草、胡桃肉、熟地黄、沉香、紫菀、款冬花。

【特色与优势】 对肺心病的认识,中医很早就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本病病位在心、肺,涉及肝、脾、肾及六腑,通过扶正为主的疗法,可增强心肺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通过祛邪可消除痰饮、水肿、瘀血的病理产物,从而改善病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摆脱患病的痛苦,延长生命。

【预防与调理】

1.肺心病是咳嗽日久不愈所致的一种老年虚衰的疾病,多由肺气肿发展所致。所以对肺气肿病人坚持合理的治疗,自身重视对生活起居的安排和饮食的调养,增强体质,延缓病情的发展,是预防肺心病发生的关键。

2.肺心病病人的生活调理可参考阻塞性肺气肿这方面的内容。此外,肺心病病人的饮食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应多食豆类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浆等。

3.忌食浓茶、浓咖啡、烈酒,忌食盐过多。兼有水肿者更应采用低盐饮食。

【结语】

1.肺源性心脏病是多种呼吸病后期转化而成,临床上以喘咳上气、胸闷胀满、痰多而不利、心悸、肢体水肿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唇发绀、昏迷、抽搐、喘脱等危重的证候。

2.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证候。本虚以宗气不足、元气大虚为特点,肺、脾、肾、心四脏俱虚。根据病情的发展,可由气虚、气阴两虚转变为阳虚、阴阳俱虚。标实指本病有痰浊、水饮、血瘀为患,初以痰浊、水饮为主,后期则痰瘀夹杂为患。

对本病的治疗,当根据邪盛时偏于攻邪、平时偏于扶正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治法。

3.临床常见的几个证型间可相互兼夹转化。临证既需掌握辨证常规,又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施治。

4.临证应重视病人脾胃的情况,保持正常食欲,旺盛的精力是治疗的根本。

5.老年、久病防止感邪恶化。本病病人多为老年体虚无力抗邪,正邪相争之象可不显著,在感染期间,往往没有恶寒发热的表证,故凡近期内出现咳喘突然加剧、痰量变黄等,就应提高警惕,做有关的检查,发现有急性感染就要及时用药。

【医案列举】

病案一

赵某,女,56岁。初诊日期:2005年3月19日。

咳嗽,痰多不利,胸憋,气短,动则加重,腹胀大,双下肢水肿较重,大便稀,常随小便排出,有下坠感。舌暗苔白滑,脉细数(96次/分钟)。心脏彩超:右心房扩大,心功能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动脉高压。腹部B超:肝大(瘀血肝),中等量腹水。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心衰。中医辨证诊为脾肺气虚。治以健脾益肺,利水消肿。方以五皮饮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紫苏子24g,桑白皮15g,生姜皮15g,茯苓皮30g,五加皮15g,大腹皮18g,葶苈子12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黄芪30g,白术15g,防己15g,茯苓21g,知母15g,益母草15g,丹参30g,当归12g,东参8g。

二诊:服3剂后痰量少,腹胀轻,食量增加,腹水量小,他症同前。

紫苏子24g,大腹皮18g,葶苈子12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黄芪30g,白术15g,防己15g,茯苓21g,知母15g,益母草15g,丹参30g,当归12g,桂枝12g,附子15g(先煎),白芍21g,泽泻15g,东参8g。

三诊:精神、食欲均明显好转,双下肢肿显著减轻,大便日行2次但已无下坠感。但觉口干舌痛。舌淡色暗,脉左沉数无力,右较有力。

上方去紫苏子、大腹皮、冬瓜子,加麦冬30g,升麻10g,乌药12g。

尿量多,下肢肿已消退,口干舌痛已缓解,惟动则轻微气短。

以原方加量巩固疗效。

病案二

贾某,女,59岁。初诊日期:2005年3月21日。

气短4年,近2年加重。当前气短,动则加重,语言无力,精神不振,喘息,甚则不能平卧,心慌心悸,痰少不利,咳嗽,胸憋而痛,倦怠无力。舌紫无苔,脉律不齐。经某医院确诊为肺气肿、肺心病。中医辨证诊为心肾气虚。方用炙甘草汤合补肾纳气、活血化瘀之品。

东参10g,沉香3g(后下),五味子15g,麦冬24g,桂枝12g,茯苓24g,川芎15g,丹参30g,炙甘草15g,补骨脂21g,山茱萸12g,瓜蒌18g,薤白30g。

二诊:服10剂后胸已不憋不痛,气短明显好转,咳嗽,心悸较前也明显好转。尚常自汗出,倦怠无力。

上方加黄芪30g,当归12g。

病案三

杨某,男,74岁。初诊日期:2005年3月23日。

反复咳嗽、咳痰已20年。经综合医院呼吸科确诊为肺心病,经治疗无效,故前来服中药治疗。当前因受凉感冒导致胸憋气紧加重。近日夜晚常睡中憋醒,不能平卧,被迫坐起后好转,双下肢水肿,但无咳嗽、咳痰。舌紫暗,脉弦数。中医诊为肺肾两虚,宣降失常。治以补益肺肾、宣肺平喘之剂。

炙麻黄9g,杏仁15g,地龙18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茯苓皮30g,白芍24g,生姜皮15g,防己18g,怀牛膝10g,黄芪30g,当归12g,东参10g,沉香3g(后下)。

二诊:服5剂后胸憋气紧好转,晨起后尚有上症,下肢已不水肿,精神、睡眠也有好转。尚不思饮食,胃脘胀满,消化不良,大便稀。

上方去茯苓皮、生姜皮、防己,加丹参30g,五味子15g,白术15g,木香12g,砂仁10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麦芽12g,焦槟榔12g。

三诊:服14剂后情况良好,胸已不憋,不气紧,精神、饮食、睡眠、二便均好,已停用泼尼松。但自昨日又急性感染,咳嗽加重,痰多,黄白相间,咳吐不利,精神、食欲差,但无胸憋气紧现象。听诊可闻湿性啰音。舌暗,苔厚腻,脉弦数。以黄芩清肺汤加减。

浙贝母15g,黄芩15g,天花粉24g,冬瓜子30g,知母15g,鱼腥草30g,瓜蒌18g,茯苓15g,栀子12g,砂仁10g(后下),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麦芽12g,紫苏15g。

四诊:服6剂咳嗽明显好转,痰量少色白,咳痰爽利,活动后偶有胸憋气紧,精神、睡眠、食欲均好。

病案四

李某,男,42岁。初诊日期:2006年3月10日。

患肺心病已多年,当前精神极差,整日嗜睡、腹胀肢肿,面肿,尿少,咳痰不利,气短,口干不欲饮。苔腻,脉弦数。中医诊为心肾两虚、痰迷心窍所致。治以利水消肿、化痰通窍之剂。以复健汤加减。

熟地黄21g,山茱萸12g,茯苓21g,桑白皮15g,五味子15g,泽泻15g,川厚朴12g,大腹皮15g,生姜皮12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薏苡仁30g,车前子30g(包),枳实15g,黄芪30g,当归12g,东参10g。

二诊:脸肿、腿肿好转,精神好转,仍嗜睡、咽干。

天花粉30g,冬瓜子30g,玄参24g,桑白皮15g,天冬15g,肉豆蔻12g,大腹皮15g,生姜皮12g,茯苓30g,黄芪24g,车前子30g(包),赤芍18g,东参12g。

三诊:服3剂,脸肿、腿肿、腹胀明显减轻,站久腿轻肿,气短,动则明显,尚嗜睡。

竹茹10g,枳实15g,陈波12g,半夏15g,云茯苓21g,远志15g,石菖蒲15g,砂仁10g,川厚朴12g,白术15g,黄芪24g,防己12g,赤芍18g,丹参30g,冬瓜子21g,生姜3片,东参12g。

服药后嗜睡减轻,腹胀、精神进一步好转,已可以骑自行车活动。

病案五

李某,男,75岁。初诊日期:2000年11月8日。

患肺心病已6年。当前呼吸短浅,不足以息,自觉吸入气少,难以维持自身活动,故动作无力,声低气短,行动困难,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吐不利,胸部膨闷胀满,心悸汗出。舌紫苔厚。脉沉数,间有结代。诊为肺源性心脏病。乃肺肾气虚所致。治宜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人参9g,黄芪24g,当归12g,熟地黄21g,茯苓21g,五味子12g,紫菀15g,款冬花12g,紫苏子18g,丹参24g,葶苈子10g,冬瓜子24g,麦冬21g,桂枝12g,厚朴12g,炙甘草12g。

二诊:服6剂后,咳痰较前爽利,胸闷有所改善,其他未见好转。

上方加补骨脂18g,胡桃4个(捣碎)。

三诊:又服6剂,心悸好转,很少发作,脉无结代。

上方加沉香6g。

四诊:又服6剂,气短,呼多吸少有所改善,痰量仍时多时少。

后以此方服至40余剂,痰量减少,吸气困难改善,精神好转。改服健身益气胶囊,以巩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