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呈扁圆柱状,全长40~45cm,重25~30g。根据部位可分为颈脊髓(图1-17)、胸脊髓、腰脊髓、骶髓和尾髓等五部分。上端较大与延髓相续,下端变尖形成脊髓圆锥,自脊髓圆锥以下成为细长的条索,称为终丝,终丝下行经骶管止于第1尾椎的背面。在胚胎3个月以前,脊髓占据整个椎管,自此以后,脊髓生长速度远不及椎管,脊髓下端逐渐上移,出生时脊髓末端相当于第3腰椎水平;成年时,脊髓末端的位置相当于第1腰椎椎体的下缘或第2腰椎椎体的上缘。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即颈膨大和腰骶膨大。颈膨大位于颈胸节段,以颈6节段最粗。腰骶膨大位于胸11至腰1节段,于第12胸椎处最粗。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神经根自脊髓发出后,在椎管内走行方向随节段而异,上2对颈神经根向上外,其余则向下外,位置越低斜度越大,起自腰骶膨大的神经根纵行向下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图1-17 颈段脊髓的结构
脊髓表面有数条纵行线。前侧正中线上有一纵行深裂,深约3mm,称为前正中裂。其两侧有前外侧沟,前根的根丝由此沟从脊髓发出。脊髓背侧下正中线上的浅沟称为后正中沟,其深部有由薄层胶质板所形成的后正中隔,深达灰质约5mm;脊髓后外侧,左右各一浅沟,后根根丝自此穿入,称为后外侧沟;在颈脊髓和胸脊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有一浅沟将薄束、楔束分开,此沟称为后中间沟。
前后外侧沟分别连有成列的根丝,数条根丝组成一个神经根,分别为前根和后根。前根由传出纤维组成,后根由传入纤维组成,前后两根在椎间孔处合为脊神经。第5、6颈脊髓以上脊髓两侧,后根稍前方,有一排神经纤维从两侧上行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经枕骨大孔入颅与延髓根合并,组成副神经脊髓根的神经纤维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一)脊髓的被膜
脊髓外面覆盖有三层被膜,具有保护和支持脊髓的作用。外层为坚韧结缔组织形成的硬脊膜,中层透明的薄膜为蛛网膜,内层为紧贴于脊髓表面的软脊膜。
1.硬脊膜 硬脊膜相当于硬脑膜的内层,在椎骨上有与骨膜相融合的外层。内层坚厚,包绕脊髓及另外两层脊膜,并且发出延长部,包绕脊神经根,由椎间孔穿出移行于神经鞘。硬脊膜的内面和外面都覆有单层扁平细胞。硬脊膜与椎骨骨膜间有狭窄的硬膜外隙,其内充满富有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硬脊膜外面粗糙,有纤维束与硬脊膜外脂肪组织相连,在椎管前方的正中部与后纵韧带连结较紧密,将硬脊膜囊固着于椎管前方。硬脊膜内面光滑与蛛网膜紧密相贴,两者之间潜在的腔隙为硬膜下隙,其中含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浆液。
2.蛛网膜 是贴在硬脊膜内面的一层薄似半透明的膜,由松散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组成,借少许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两者之间有较宽大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其内充满脑脊液。
3.软脊膜 为柔软且富有血管的膜状组织,紧贴于脊髓表面并发出纤维隔进入脊髓,血管即沿此小隔进出神经组织。脊髓两侧,前、后根之间,软脊膜的外面增厚向侧方形成隔膜,纵行于脊髓全长直达圆锥。隔膜的外缘形成扇形齿状韧带附于硬脊膜。第1对齿状韧带位于颈l神经根的上方,最末1对在腰1神经根的下方。齿状韧带较松弛,对脊髓起一定的悬系作用。
(二)脑脊液
脑脊液是一种透明的水样液,比重为1.004~1.007,与血液渗透压平衡。脑脊液总量为100~180ml,脑室内占30~50ml,脊髓蛛网膜下隙占70~80ml。正常压力为9.33~16kPa。脑脊液含较多电解质,极少蛋白质,细胞数也不超过1~5个/ml。脑脊液由侧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再由中脑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再进入小脑延髓池,由外侧流入脑脊髓的周围。脑脊液的吸收有两条径路:一条是经蛛网膜颗粒,脑脊髓的静脉和软脊膜,即软膜血管径路。这一条径路吸收范围广、速度快。另一条是周围淋巴回路,即通过脑脊髓神经鞘的淋巴间隙吸收。该径路有限,吸收较慢。这样,由动脉来的脑脊液再回到静脉。脑脊液每24h产生400~500ml,每隔6~7h更新一次。脑脊液主要功能为均衡压力,输送营养物质到神经组织,并排出代谢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