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内部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由神经细胞体和树突及神经胶质等构成。白质位于脊髓周围,由神经纤维组成。
(一)灰质
横切面上呈蝴蝶形或“H”状,以中央管为中心,左右对称。中央管前后各有一条状灰质,称为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将左右两侧灰质连结在一起。全部灰质连成柱状,向前、向后突出部称为灰质前柱(前角)、后柱(后角)。
前柱内含有大小不等的运动神经元,包括: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神经元为排列分界清楚的不同细胞群(纵切面上则为长短不等的细胞柱),其轴突穿出脊髓形成脊神经前根,支配所属骨骼肌。颈膨大处细胞群最多,按躯体定位排列,可分为:①内侧细胞群,其前内组(颈1至骶1)支配躯干腹侧面的浅肌(如腹外斜肌等);后内组(颈3至骶5)支配躯干的深肌(如前、后肌、腹横肌等);②外侧细胞群,前外侧组(颈4至颈8,腰2至骶1)支配手足的伸肌,后外侧组(颈2至胸l,腰2至骶3)支配手足的屈肌及其他小肌;③中间细胞群,位于颈3-7节段,支配膈肌,又称膈核,同时有副神经位于颈6-7前角腹侧。
后柱由中间神经元聚为神经核,为感觉部分,是痛、温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第一级神经元细胞位于脊神经节内)。后柱底部有小脑本体感受径路第二级神经元细胞组成的背核。在后柱尖部有一些半透明状的灰质称作胶状质,贯穿脊髓全长。
侧柱(侧角)位于下颈段、胸脊髓及上腰段,为脊髓交感神经中枢。其纤维支配内脏活动。而骶2-4外侧核为骶副交感神经中枢。
(二)白质
主要由上下纵行的有髓神经纤维组成,是脊髓节段间及脊髓与大脑之间的联络纤维。按部位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横行纤维形成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后连合的后方也有一窄条白质,称为白质后连合。
1.前索 位于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包括下行的皮质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和前庭脊髓束,上行的脊髓丘脑前束。
(1)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正中裂两侧,由未交叉的锥体束纤维组成。在其下行过程中不断越过前连合支配对侧前角内的运动神经细胞。该束通过颈节,通常仅到中胸节,主要支配上肢和颈部肌肉。
(2)顶盖脊髓束:纤维起自四叠体上丘和下丘,在中脑被盖交叉后于同侧下降,沿颈脊髓前索前内侧部下降,大部分纤维止于上4个颈段,少量止于颈脊髓下节段。主要传导视、听反射。
(3)内侧纵束:位于顶盖脊髓束后方,起自前庭内侧核、网状结构、上丘、中介核及连合核等。大部分止于上部颈脊髓,小部分下行达腰脊髓,主要参与头颈肌的共济和姿势反射。
(4)前庭脊髓束:起于前庭外侧核,其纤维大部终止于颈、腰段脊髓,参与身体平衡反射。
(5)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柱的边缘,来自对侧后柱中央细胞群,经前连合交叉在同侧上行终于丘脑,传导触觉。
2.侧索 位于脊髓的两侧部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之间。由上行的脊髓小脑后束、脊髓丘脑侧束和下行的皮质脊髓侧束及红核脊髓束组成。
(1)脊髓小脑后束:位于脊髓侧索表层的后部,起自同侧背核细胞,传导来自同侧关节、肌腱及肌肉的传入冲动,纤维上行至延髓构成绳状体的一部分,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蚓部,该束参与肢体肌肉精细运动和姿势调节。
(2)脊髓小脑前束:起自腹侧海绵质的神经细胞,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或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达小脑蚓部,为共济运动反射的传入纤维。
(3)脊髓丘脑侧束: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纤维起自后角胶状质,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止于丘脑。主要传导下肢、躯干、上肢及头部的痛觉和温觉。
(4)皮质脊髓侧束:是锥体束纤维的主要部分,位于外侧索的后部,为来自对侧大脑皮质下行的随意运动纤维。纤维定位分层排列,由内向外依次支配颈、上肢、躯干和下肢。
(5)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大、小细胞,于胶质被盖交叉,在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下行终止于前柱,起调节姿势作用。
3.后索 主要为上行纤维,有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1)薄束:由下肢及下胸后根内侧粗大纤维上升而来,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传导本体感觉、深触觉和压迫觉。
(2)楔束:位于薄束外侧,由上胸及颈段后根纤维而来,止于延髓楔束核,功能同薄束。但主要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