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X线摄片检查
X线检查是颈椎的基本检查技术,可为判断病变类型、程度,选择治疗方法与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1.常规摄片
(1)正、侧位片:按常规摄片正、侧两个相互垂直的位置,基本能显示所拍摄脊柱形态的影像。
(2)斜位摄片:通常左右两侧斜45°摄斜位片,以显示椎间孔、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可发现诸如椎弓根骨折、关节突损伤等,也可较清楚地显示寰椎的后弓。
2.特殊摄片
(1)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患者在无任何痛苦状态下主动最大限度地伸屈头颈,不施加外力。
(2)寰枢椎张口位摄片:经口腔投照,避开下颌骨的重叠,显示颈1-2解剖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3)颅颈(上颈椎)侧位和伸屈侧位片:对于枕颈损伤及其骨性标志的测量极为有用。清晰并对比度良好的X线侧位片可以作为测量的标志,借以判断该部的损伤。
(4)颈5至胸1侧位片:采用坐或立位,手提重物,使肩部下降;如患者不能站或坐位,则让家属握住患者手腕向远侧牵拉,使肩部下垂;有时也采用轻度旋转(约10°)以避开肩部影像重叠。
3.正常颈椎X线片的表现
(1)颈1-2(寰枢椎):其结构特点与其他椎体表现不同。寰椎由两侧块、前后弓共同构成骨环,无棘突和椎体。枢椎则椎体较小,齿突较大。正位X线片可显示寰椎两侧块与齿突之间呈等距离关系及齿突的形态;侧位片显示寰椎前弓与齿突之间距离和位置关系。
(2)颈3-7:均有椎体、椎弓根、椎板、横突、上下关节突、关节突峡部和棘突等结构。正位X线片,颈椎自上而下基本等大,且边缘成直线,棘突位于椎体中央,横突位于两侧,棘突和横突间显示椎板和椎弓前后面,于椎弓断面以下可见关节突,椎体两侧为钩椎关节。侧位X线片,颈椎前凸呈弧形排列,各椎体呈方形,上下面平整,椎间隙前高后略低,椎体后方为密度减低的椎弓,其后为棘突,并可显示明显的四条弧线,即椎体前缘、椎体后缘、关节突和棘突基底部。
(二)X线体层摄片检查
体层摄影又称断层摄影,是一种特殊的X线摄影术。基本原理是体层摄影时,受检者不动,X线球管和胶片则保持协调的反向运动,使受检者的某一体层面X线持续通过并投影在胶片的同一部位而被清晰地显示。X线断层摄片提供的良好空间分辨率可清晰显示微小骨折;侧面断层摄影也可观察椎体的微小骨折,尤其对于观察椎体后部结构更有意义。而普通X线平片,可能由于某些检查部位较深或被周围正常结构所掩盖,较小的骨变结构伤病易被忽视。
1.颈椎正位断层片 受检者仰卧,下颌内收,中心X线垂直通过颈4或所需节段。可清晰显示椎体内部结构,尤其寰、枢椎正、侧断层片可清楚提示该部尤其齿突形态和位置。
2.下颈椎和上胸椎正位断层片 受检者侧卧,两前臂环抱胸前,两肩前伸,中心X线垂直通过胸1。对于某些肥胖或颈项较短患者,断层摄片能避免软组织和骨性组织重叠,显示普通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结构。
3.颈椎侧位断层片 受检者侧卧,双肩下垂,下颌稍前伸,中心X线垂直通过颈4或所需节段。可进一步观察骨结构,对于后纵韧带骨化部位和类型的判断极为有益。
(三)颈椎脊髓造影检查
脊髓造影又称为椎管造影,指通过穿刺将造影剂注入脊髓蛛网膜下隙并使之显影的检查方法,系有创检查,不宜列为常规检查,病例选择从严掌握。常用于诊断椎骨内占位性病变、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蛛网膜粘连及创伤后椎管形态变化等病变。颈段脊髓造影根据造影剂走向途径分为上行性造影与下行性造影,分别为腰椎穿刺和小脑延髓池穿刺椎管造影。造影剂注入后,即于荧光屏上了解碘柱在蛛网膜下隙的运行和流速。并能看到在正常和病变条件下造影剂通过或梗阻情况。在透视观察的同时摄片。颈椎造影在造影剂注入后,很难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随体位变化流动速度也会改变。摄片的瞬间至关重要,往往影响影像质量。
1.脊髓造影目的
(1)确定椎管形态上的病变,如脊柱脊髓伤后解剖结构异常及各种病变所致神经压迫(肿瘤压迫、骨折片凸入、椎间盘突出等)。
(2)确定椎管内病变范围,如椎管狭窄部位、范围及伤后形态变化。
(3)推断椎管内病变性质,如脊髓本身病变与椎骨内病变等。
(4)普通X线片无明显骨折脱位的脊髓伤患者,需做造影以显示脊髓压迫部位和隐匿的骨性损伤。
(5)观察各种损伤状态下,椎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的关系。
2.脊髓造影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①脑脊液动力学证明蛛网膜下隙阻塞,但病变部位和范围不明确。
②临床确定脊髓受压病变性质不明确。
③多节段的神经功能损害原因不明。
④明确术后病症复发的原因。
(2)禁忌证
①全身情况差,不能承受造影检查的操作和刺激者。
②穿刺局部皮肤炎症和碘剂过敏者应列为造影禁忌证。
3.椎管造影法 根据造影剂类型分为空气脊髓造影、碘苯酯脊髓造影和水溶有机碘剂脊髓造影。其中欧乃帕克(omnipaque)是近年来研制较为理想的新型低毒、低渗、非离子碘水溶性造影剂,化学名称为三碘三酰胺六醇苯。试剂注入蛛网膜下隙,很快与脑脊液混匀,分布均匀,硬脊膜囊和神经根袖都可获得良好的充盈。制剂在蛛网膜下隙吸收,并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注入后2h排出83%,1周后排出96%,体内不残留,副作用极小。
(1)术前准奋:造影前禁餐,清洁穿刺部位皮肤,必要时剃毛。术前30~60min,肌内注射地西泮(安定)5mg,患者侧卧于略呈倾斜的摄片床上。
(2)摄片条件:球管距80~1 130cm,75~85kV和80~85mA的条件摄片。
(3)操作技术:穿刺进入蛛网膜下隙,取脑脊液2份各3~4ml,备作常规生化检查。10s内完全注入蛛网膜下隙omnipaque 10~15ml(250mg或300mg碘/ml),透视观察造影剂分布状况后迅速倾斜摄片床,造影剂流向所需节段并更换体位摄片。
(4)造影术后:肌内注射地西泮5mg,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卧位4~6h。
4.脊髓造影正常表现 脊髓蛛网膜下隙上起于枕骨大孔区的小脑延髓池,下达骶2水平,形成骶管。在上段即枕骨大孔区呈漏斗状,下颈段和上胸段略宽些,中胸段最狭窄,下胸段开始变宽,以腰段最宽。
(1)正位征象:椎骨造影出现节段性变化,在椎弓根水平椎管腔横径最窄,在椎间隙水平管腔横径最宽,并向两侧突出,形若“峰状”。这是由于脊神经根袖造影对比剂充盈结果所致。脊神经根袖形成的突起,在颈椎接近水平横向,而腰椎则成30°~60°。因此,在颈椎椎间盘水平碘柱显示较宽,呈现双峰状突起。
(2)侧位征象:造影剂在蛛网膜下隙呈柱状,在椎体水平面略向前凸,在椎间盘水平略向椎管内凹,但没有像正位那样节段性增大或显示狭窄征象。
5.颈椎造影异常表现
(1)颈椎椎间盘突出的造影征象:在清晰的造影X线片上,对颈椎椎间盘突出可以提供相当肯定的依据。典型表现是椎管前壁椎间盘突出物突向椎管并形成压迫。正位可见于压迹居中央,但多数还是偏离中央旁侧处;伴有该侧神经根袖消失即呈单峰状形态。
(2)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骨折脱位,通常不需要造影检查,根据普通X线检查就可以判断损伤部位和类别。
①普通X线片上无明显骨折脱位的脊髓伤患者,需做颈椎造影,以显示脊髓压迫部位和隐匿的骨性损伤。
②为研究颈椎骨折脱位进行颈椎造影,以观察在各种损伤状态下,椎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的关系。
③椎体爆裂性骨折者,造影剂呈局限充盈缺损。损伤节段呈不规则的斜坡状或笔尖状。
(四)颈椎的CT影像学检查
1.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基本原理 X线球管在高压发生器的作用下产生X线,穿过人体的某层面不同密度的组织,到达检测器,获得不同的信息量并放大处理为电压信号,通过模/数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吸收系数矩阵,再经数/模转换器变成视频信号,从而获得CT图像。由于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成分的差异,其X线吸收系数(u值)也不同,用CT值换算Hu值来表达各组织密度的统一单位,规定水的CT值为O。上界骨皮质为+1 000,下界空气为-1 000,则人体组织的划分为2 000个分度。
2.CT成像的特点 方便、快捷、无痛苦,尤其螺旋采集技术的应用更可提高检查速度。因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更可用于观察骨性和软组织性损伤,判断椎体、椎板等各骨的骨折、关节面关节骨折优于普通X线摄片检查。病变较小时,采用曲线剖面重建可弥补横断面显示欠佳的一些影像,但必须连续的薄层扫描。窗宽技术是CT图像显示中最重要的功能,常用的有骨窗及软组织窗。横断面时,可显示椎体旁、椎外的异常并可判断病变和损伤的范围,可以获得不同组织和病变的CT值。使用造影剂行增强扫描,不仅提高病变发现率,而且还能定性检查,对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
3.CT扫描的缺点
(1)有一定的辐射效应。
(2)伪影是人体及机器等因素造成的异常阴影。横断图像缺乏普通X线片显示的整体影像,如脊椎的倾斜、侧弯和成角,尤其骨折脱位,在一个平面上不能显示两个交错移位的脊椎图像。
(3)椎管内的软组织成分,在轴位、矢状位或冠状位重建的图像不易清楚显示。
(4)含金属内固定物的脊椎在扫描时因密度过高,会影响其他结构的显影。
4.CT扫描的适应证 CT扫描对于诊断脊柱伤病、椎管狭窄和椎管内、外肿瘤有特殊的优点。
(1)鉴别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2)多个节段的脊椎病变,CT扫描可明确病变上下界限,对手术方法和入路的选择有定位提示作用。脊柱外伤,无明显骨折脱位的微小损伤或椎间盘损伤突出,CT扫描能提示损伤部位和状况。横断层面上充分显示椎体和椎弓骨折形态、椎骨大小、形状和完整性,特别是显示寰椎和枢椎的环状结构。必要时可以从轴位影像中重建其形态。
5.颈椎正常CT表现 硬脊膜外脂肪密度最低,两侧对称分布。硬脊膜囊虽外形清晰但较难辨认。脊髓呈椭圆形由硬脊膜及蛛网膜共同围绕,密度中等且均匀。神经根由脊髓发出,由神经根袖包绕,CT值高于硬脊膜囊,垂直走行,椎间孔上层可见横行的神经根及背侧神经根节,后方的黄韧带呈对称细带状,依附椎板内侧,正常厚度约1.5mm。
(五)颈椎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1.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基本原理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人体组织内的质子沿磁场方向定向排列,然后施加与质子运动频率相匹配的射频脉冲,产生一个激励场。使低能态的质子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态,即从与静磁场平行的位置转到与静磁场垂直的位置,这便是磁共振。常选用氢质子(H)作为成像的原子核。
2.MR成像技术简介
(1)自旋回波序列(spin-echo,SE):MRI提供多种多样的影像序列,可直接获得各种角度的图像。常规磁共振扫描应包括T1、T2加权成像(T1WI,T2WI)。对于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评价十分有用,可以分辨诸如脊髓血肿、水肿、创伤后椎间盘突出、韧带撕裂、骨折等。T1WI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而对此序列均表现为等低信号的诸如脊髓、后纵韧带骨化、椎体骨质增生及邻近脑脊液等不能区分。因而用于评价骨质增生退变、椎间盘变形、硬脊膜及椎管内脊髓情况最好的矢状序列为T2WI(T2加权)。
(2)MR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echo,FSE):FSE的应用不仅所得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明显优于自旋回波T2加权,而且减少采集时间以获得重T2加权,此序列所获T2加权的缺点是脂肪信号过高,但并不妨碍对于脊柱脊髓的评价,无论快速或传统T2加权图像,脊髓均表现为中等信号被白色的脑脊液信号所包绕。此类序列显著地增加椎体及其后缘骨化物、前后方韧带、脊髓水肿或血肿等表现。对于图像过小所引起的伪影,尤其需薄层的横断扫描可用2~4mm层厚,通常采取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的2mm无间隔扫描。但是标准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并不能准确评价髓内外的病变,如果临床怀疑脊髓内病变,除了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矢状扫描及薄层T2加权序列轴向扫描以外,还应附加真正的T2加权轴向扫描。如果怀疑肿瘤或炎症性疾病,应附加扫脂肪抑制技术,此类序列显著地增强韧带(包括前方及后方)、椎体、脊髓、后方骨化物等出现水肿或血肿的损伤信号。近来,诸如磁化传递技术等可用于加强脑脊液与软组织间对比,从而清楚显示神经孔。
(3)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通常自旋回波序列及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resonance echo,GRE)常产生流空效应与流入增强效应,MRA通过加快扫描速度,利用相位效应改善血流与周围组织对比度抑制噪声,并将断层影像叠加示建完整血管造影图像,常见为时间飞跃法、相位对比法、黑血法(black blood,BB)。MR血管成像可显示椎动脉是否损伤,Friedman研究发现严重脊髓创伤患者临床症状往往隐匿,少数患者表现为严重的神经系症状。MRA无创评价椎动脉应成为急性颈椎损伤MRI检查一部分。
(4)磁共振脊髓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MRM):通过采用重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并附加脂肪抑制技术以消除周围背景噪声,从而增加脊髓信号强度。使用此技术采用数据冠状面重建,模拟脊髓成像。MRM不仅用来评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也可用于评价脊柱脊髓的创伤。但此技术使用价值很小,因为临床医师仅仅看见脑脊液的残缺,得不到相应组织结构变化,这与传统的造影术类似,但缺乏动态观。磁共振对于颈椎创伤的影像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3.颈椎正常MRI表现 MRI信号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脂肪、髓核(T2WI)、骨髓、松质骨、脊髓,肌肉、脑脊液(T1WI)、纤维环、韧带、皮质骨。在枕骨大孔水平,前方以齿突上方高信号的脂肪为界,后方无明确界限,矢状位上见齿突后方增厚的软组织,此系滑膜关节与横韧带的复合影像,与相邻的椎体相比,齿突的信号强度略有减低。T1WI矢状位可提供枕颈部及颈髓的清晰轮廓,脑脊液长T1长T2变化,颈椎椎体呈中等信号强度,脊髓信号为中等强度,而前、后纵韧带因信号很低,难以与周围的椎体皮质骨相区分。颈椎间盘中央的髓核信号强于周围纤维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