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拟诊颈椎病情况下,脑脊液检查有助于对其诊断,也是用于同其他伤患相鉴别的主要手段。在一般情况下,脑脊液检查较脊髓造影等检查更为重要,多在造影前或与造影同时进行。
正常人约有脑脊液150ml,除脊髓蛛网膜下隙15ml、终池25ml左右和脑蛛网膜下隙60ml外,其余均分布于侧脑室及第三、第四脑室内。由于整个脑和脊髓浸泡于脑脊液中,外部又有颅腔和椎管,因而对外界的冲击和震荡起到缓冲作用。此外,脑脊液中的化学成分维持着中枢神经组织细胞渗透压与酸碱平衡,并对颅内及椎管内压力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脑脊液的采集方法
1.腰椎穿刺法
(1)适应证:用于诊断目的,主要用于下列3种情况。
①怀疑椎管内有致压性病变者:通过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判断有无阻塞及阻塞的程度。
②诊断不明的脊髓病变者:包括手术后怀疑蛛网膜下隙感染者,抽取脑脊液进行生化、细胞及细菌学检查。
③施行脊髓造影检查者:可于脊髓造影同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2)禁忌证
①穿刺局部有炎症者:凡穿刺局部有创面及炎症等,有可能引起椎管内感染。
②高位颈髓压迫症后期脊髓功能已处于完全消失前的临界状态者:易因腰穿刺导致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
③急性损伤病例:亦不宜进行穿刺,尤其椎节不稳定者。
④有颅内压增高者或可疑者:此时腰椎穿刺有可能引起致命的脑疝。
⑤病情危重或处于休克状态者:以挽救生命为主,此种检查除非与诊疗直接相关,一般不宜进行穿刺检查。
(3)操作方法
①穿刺体位:侧卧位,头向前屈双髋及双膝屈曲,双手紧抱膝下部,使腰椎尽量后凸,但外伤者一般侧卧即可。
②穿刺点:一般选择腰4-5或腰3-4棘突间为进针处。
③消毒、铺单及麻醉:按常规消毒铺单,用1%普鲁卡因2ml做棘突间皮内及皮下麻醉,但注意药敏试验阴性者方可进行。
④椎管穿刺:术者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腰穿针自棘突间,并与棘突之斜度相平行缓慢刺入椎管4~5cm,当感到阻力突然降低,似有落空感时,则表明针头可能穿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拔出针芯,原位转动针尾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⑤测量压力:穿刺成功后即让患者腰部放平,双下肢改为微屈,头略伸。接测压玻璃管即显示液面慢慢上升,到一定程度即停止,并随呼吸及脉搏略有波动,此读数即为脑脊液初压,并根据需要做奎氏试验(Queckenstedt test)。
⑥留取标本:测压完毕后放出2~5ml脑脊液送检。
⑦拔出穿刺针:针拔出后,穿刺处用无菌纱布包扎,去枕平卧休息4~6h。
(4)并发症及其处理:常见之并发症为穿刺后低压性头痛。脑疝及感染虽不多见,但十分危险,应注意预防。
①低压性头痛:多因脑脊液丢失较多所致,故穿刺时注意预防。具体方法:头低位平卧休息至少24~48h;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注射蒸馏水10~20ml,多可使症状缓解。必要时静滴垂体后叶素10U。
②脑疝:预防是关键,对疑有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切勿任意穿刺,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③蛛网膜下隙感染:也同样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应按细菌性脑膜炎处理。
2.小脑延髓池穿刺法
(1)适应证:一般在下列情况时多选用。
①腰部不宜穿刺者:因腰部穿刺处有炎症或创伤等不能进针者。
②腰部难以或无法穿刺者:在进行下腰部穿刺间隙已行手术,或因强直性脊柱炎、下腰椎处韧带已广泛钙化、骨化而无法穿刺者。
③疑上颈段病变需行下行造影者:此处穿刺危险性较大,非专科医生不宜多用。
(2)禁忌证:大多与腰椎穿刺法相似。
①穿刺局部感染者:皮肤及深部有炎症等不能穿刺。
②颅内病变:如有颅内高压,或疑有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及危重患者等。
(3)操作方法
①备皮:术前理发、洗头并剃去枕外粗隆以下至隆椎处的头发和毛发。
②穿刺体位:侧卧,头下垫枕,以保持与脊柱在一条线上。
③消毒铺单及麻醉:方法同腰椎穿刺法。
④选择穿刺点:枕骨结节正中向下4~4.5cm处,或在眼外角至外耳道下缘连线的延长线与枕外粗隆至隆椎棘突交叉点下0.5cm处。
⑤穿刺方法:术者左手拇指触及枕外结节,右手持20号穿刺针,可在距针头4cm处套一消毒橡皮片作为标记,先刺穿皮肤、皮下组织之后使针头朝向眉间方向缓慢刺入,刺入3~4cm时,拔出针芯看有无脑脊液流出,此后每进2mm重复观察一次。一般小脑延髓池距皮肤4~5cm,切勿超过6cm,操作中如碰到骨质受阻,可拔出1~2cm调整方向后再慢慢刺入。
⑥测压、留取标本及下行性造影剂:酌情进行,在此过程中应避免患者头颈及针头任意活动。术毕后,拔出针头,用消毒纱布包扎局部。
(4)并发症及其处理:与腰椎穿刺法相同。但切记此处穿刺十分危险,一旦误伤延髓,轻者瘫痪,重者死亡。操作时应慎之又慎。
(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1.检查目的 判定蛛网膜下隙有无阻塞及阻塞的程度。正常时,脑和脊髓蛛网膜下隙是相通的,各脑室脉络丛分泌的脑脊液经蛛网膜下隙循环后通过脑蛛网膜粒回流至硬脑膜窦,并经颈内静脉返回右心。根据这一循环程序,如果压迫颈静脉使其回流受阻,在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则立即上升,数秒钟内可达26.7kPa(200mmHg)以上,解除压迫后即迅速恢复原来水平。此表明整个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隙是通畅的。但如果椎管内有阻塞,其压力就会发生改变,因其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压力水平。
2.测压方法
(1)颈部上血压:将血压计气袋缠于患者颈部。
(2)测量初压:在与水柱呈水平位观察读数并记录之。
(3)动力试验:由助手迅速将血压计充气至2.67kPa(20mmHg)压力,每5s观察、记录脑脊液压力一次,持续30s,之后迅速放出气袋内空气,仍按每5s一次测量并记录脑脊液压力一次,持续30s。按同一方法,再分别将血压计压力升至5.33与8.00kPa(40与60mmHg),同样按5s一次,各持续30s记录观察结果。
(4)画出曲线:将上述结果,按2.67、5.33与8.00kPa(20、40与60mmHg)三组分别制成曲线表(每5s为一组画,共60s),以判定属于何种曲线。
3.注意事项
(1)依序进行:腰穿成功后应先测压,然后再抽取脑脊液送检。
(2)随时关注压力改变:在测压前,可让助手用拳头抵住患者腹部,如压力迅速上升,松拳后迅速下降至原水平,表示针头完全在蛛网膜下隙。如压腹后不上升或上升慢,则说明针头不完全在蛛网膜下隙,或是阻塞平面较低。
(3)让患者静心: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嘱其放松,以免增加椎管内压力。
4.压力曲线分析
(1)椎管畅通无阻:每次加压后脑脊液迅速上升,除压后降至原来水平。在压颈时脑脊液压可达3.92kPa(400mmH2O)以上。
(2)椎管部分阻塞:压颈后压力上升缓慢,幅度小;除压后下降亦慢,幅度亦小,且难以降至原来水平。
(3)椎管完全阻塞:加压及松压后,脑脊液压无变化,或略有上升。此种病例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多增高。
(三)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项目较多,现选其中与颈椎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关内容加以阐述。
1.脊髓压迫症 指各种可以引起脊髓受压的疾患,包括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症、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陈旧性骨折片突向椎管及硬膜内外肿瘤等。
(1)初压低:初压多偏低,压腹或压颈试验时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呈部分或完全阻塞曲线。
(2)蛋白增加:当梗阻明显时,脑脊液颜色呈淡黄或橘黄色;蛋白含量多有增高,完全性梗阻者可达100mg/L以上,尤以脊髓蛛网膜粘连及脊髓肿瘤者,可高达400mg/L以上。一般梗阻越完全,时间越长,部位越低,其蛋白含量就越高。
蛋白含量增高的机制:脊髓本身血管多同时受压,导致缺氧、淤血及血管通透性增高,以致蛋白渗出;加之蛛网膜下隙阻塞,致使远端脑脊液不能参加正常循环。另外,蛋白与细胞分离,即蛋白含量可达1g/L以上,而细胞数少10×106/L即(10/mm3),约有超过半数的病例出现此种特征。
以上数据及阳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病变本身对脊髓所造成的压迫程度。
2.运动神经元疾患 包括脊髓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侧索硬化症和脊髓进行性萎缩症等。在临床上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而其治疗原则与预后也有异,应设法鉴别。本类病症脑脊液大多基本正常,包括压力及压力曲线。仅有少数病例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如含量>75mg/L,则提示病变有迅速发展之可能。
3.脊髓血管畸形 当引起椎管内梗阻时,则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的改变,但完全阻塞者十分少见。本病在脑脊液改变方面惟一异常现象是白细胞可能升高。如并发蛛网膜下隙出血,则脑脊液呈血性。
4.其他
(1)脊髓空洞症:仅半数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其他项目大多正常。
(2)寰枕畸形:大多患者正常,仅少数蛋白可增高。
(3)扁平颅底:压力多正常,约1/10可能有不完全梗阻,蛋白略有增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