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用于对颈椎伤患情况下椎动脉功能状态的判定。因其数据误差较大,仅作为诊断参考。
(一)原理与目的
脑血流图又名脑电阻图,是采用频率为10~40Hz(kc/s)的微弱交流电,通过置于头部的两个电极射入脑部,由于颅内血管搏动及血容量改变时高频电流的电阻抗或导电性变化,经过电桥转换,将极微小的电压信号传至放大器,再用脑电图或心电图仪描记下来与脉搏相似的曲线波,称之为脑电阻图或脑阻抗图(rheoencephalogram),其与血管搏动时的血容量变化有关,故当前均称为脑血流图。
由于血液的电阻抗小于头部其他组织(脑脊液除外),当心脏收缩引起头部血管舒张,以致血流量增多时,整个头部组织的导电性增加,阻抗略微变小;而心脏舒张期中,由于头部血管收缩,血容量减小,阻抗力增加。尽管这个变化甚为微小,仅有0.05%左右,但通过放大,仍可对其观察与记录。
临床研究表明,头部阻抗脉搏波的2/3来自颅内血管,1/3为颅外血管,由于与颅内血管关系更为密切,主要用于对椎动脉供血情况的判定;且由于它是通过颅内血管搏动性血流所引起的电阻抗变化来推断其供血情况,而非直接测定血管内的血流量,因而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误差较大。当前临床诊断仅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用于诊断。
(二)方法
1.颈内动脉描记 用一个4cm2左右长方形电极置于额部或颞部,另一电极置于乳突部;之后将此两个电极与脑血流图仪相连接,此称为额(颞)-乳突导联。
2.椎-基底动脉描记 电极置于枕与乳突部,分别描记颈椎在向左转动与向右转动时的阻抗脉波。
将描记所获的阻抗脉波的波形、上升时间、上升角、重搏波以及波幅等加以测量及分析,以推断该血管壁的弹性状态、血流量和血液充盈情况,从而为判断血管的舒缩情况及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并同时对两侧加以对比。
(三)临床判定及其意义
正常脑血流图与年龄、性别及机体状态有着明显的差异。典型的脑血流图是一个与脉搏相一致的脉搏波曲线。开始为上升支,即从基线向上倾斜达顶点;此后该波下降至基线,在此过程中出现两个峰,称为第一峰与第二峰。第一峰顶点至基线的垂直距离为波幅,上升支起点至第一峰峰顶的时值称为上升时间,上升支与曲线之间的夹角称为上升角。上升支与下降支之间的夹角称为主峰角。
上述各部正常值各人报告差距较大,因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各家所用仪器条件不一,因此每个单位均应选一批正常人描记后作为正常标准差。根据这些情况,本检查仅能作为临床参考。一般认为,对怀疑椎动脉供血不足者,可双侧同时加以描述,双侧波幅差超过50%者方有参考价值,而临床确诊仍需依靠临床症状及椎动脉造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