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类型的颈椎病,颈椎局部的制动是病情康复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颈椎继续活动情况下,常使症状加重,甚至致瘫。因此,颈部非手术疗法中的石膏、支架及颈围等对颈部的固定与制动,或通过手术完全融合颈椎椎节的固定与制动都是必要的。
(一)固定与制动的主要作用
1.保持颈椎局部安静 任何伤患的痊愈与康复,局部安静是前提,颈椎病更是如此。
2.维持正常体位 不良体位与颈椎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椎节退变为主者,前屈位可增加椎间隙内压而加重病情。椎管发育性狭窄及黄韧带松弛者,仰伸位可进一步减小椎管矢状径而致症状加重。因此,将颈椎固定与制动于中立位,或保持在其他有利于病情康复的体位,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3.避免加重颈部外伤 外伤不利于颈椎病的康复,尤其当椎管容积处于临界状态时,颈部固定与制动对使颈椎免受外力作用是有益的。
4.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 颈椎内外平衡失调是许多颈椎慢性疾患的结果,同时又是病情发展的因素。因此,固定与制动后,颈椎将逐渐恢复内外平衡,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5.手术治疗的需要 颈椎病术后制动与固定需要的特制的石膏床及支架等,均需在术前定制、试用,否则术后如有不妥会影响使用及治疗。
6.手术后康复的需要 手术治疗对颈椎来说是一种创伤,术后局部的固定与制动既可减轻手术局部及邻近组织的创伤性反应,同时又为创伤修复提供了基本条件。
临床上常用颈围制动与固定颈椎,此方法简便易行。
(二)颈围的主要作用
1.限制颈部的过度活动 日常生活中颈椎易受外界因素作用而出现超过其生理限度的活动,例如,高速行驶中汽车的急刹车、高处跌下及意外撞击等,对颈椎病患者都有可能造成新的损伤,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引起截瘫。因此,必须注意预防颈部的过度活动。颈围虽仅可限制颈椎正常活动量的20%,但对限制颈部遭受暴力的超限活动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一作用对于椎管狭窄症、椎节不稳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尤为重要。
2.缓解与改善椎间隙内压力 在屈颈状态下,椎间隙内压力升高,变性的髓核易向后方移位,对后纵韧带的压力增加。使用颈围则可缓解并改善椎间隙内的压力状态,且并未完全限制颈部的正常活动。
3.减轻椎节前方对冲性压力 当椎体后方有骨赘或髓核突向椎管方向时,颈椎前屈必然会引起硬脊膜囊后方的张应力增加,并与前方构成对脊髓的对冲性压应力。颈围可将颈椎维持固定在生理位置上,从而避免了此种压应力的产生。
4.增加颈部支撑作用 颈椎病患者由于椎管内外平衡失调,颈部肌肉多有不同程度的失用性萎缩,以致肌力减弱,颈椎不稳。对颈周施加一种支撑力量,有助于增加颈部肌力,同时有利于颈椎病的康复。
(三)简易颈围的制作
1.材料 制作材料要求柔软、透气,不怕水,并具有韧性,如加工过的皮革、毛毡、普通纸板或软质泡沫塑料及带有小孔的人造革等。由于后两者透气性较差,故天气凉爽时使用为佳。
2.制作方法
(1)长度:一般有40cm、50cm、60cm三种规格。剪裁前最好先用皮尺测量患者颈围的周径,之后再另加10cm左右的长度即为预制颈围的长度。
(2)宽度:一般10~14cm即可。
(3)裁剪:按事先测量好的长度及宽度将原材料剪成相应大小,在中央部(最高处)呈弧形升高l~2cm。将较宽的弧置于颈前部,以维持颈椎的仰伸位。在两端尾部约5cm范围处将其宽度缩窄1~2cm,以作搭扣用。
(4)试样:将裁剪下的样品置于患者颈部测试是否合适,不合适者应加以校正。
(5)加工为成品:用纱套或绒布等透气性好、柔软的织物做外套,外套的外方可再另加薄套,以便于拆洗,保持清洁(图6-3)。
图6-3 简易颈围
3.试戴 无不适感,缝合搭扣。搭扣采用塑料钩针、金属搭扣或尼龙扣均可。
(四)简易颈围的适应证
当颈椎病急性发作或原有疾病进行性发展、手法复位或手术后的患者,均可考虑使用颈围。
1.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2.神经根型颈椎病伴有颈肩部严重疼痛者。
3.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者。
4.严重颈部外伤者。
5.颈椎错位经手法治疗后尚有移位倾向者。
6.颈椎结核、肿瘤患者。
7.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8.颈椎病手术后,骨、关节、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等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颈椎稳定性差,需要制动者。
(五)简易颈围使用注意事项
1.戴用时间 一般情况下如无不适,应经常佩戴,不要随便取下。如病情较轻,可于外出时戴上,尤其是需要乘车外出者。因工作需要不宜在公共场合使用者,可在家中使用,一般连续使用2~3个月。
2.颈部活动 使用颈围时,同时要坚持颈部的正常活动,即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一般活动。这样既可缓解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又可锻炼颈部肌肉。对手术后的患者颈部活动应适当限制,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或按医嘱进行。
3.综合治疗 在使用颈围过程中,可配合牵引、理疗、按摩、药物等疗法,以起辅助作用。
4.注意观察 患者在开始使用颈围的1~3d可能会有不适感,数天后即可消失。使用颈围过程中如症状突然加重,应到医院请医师检查,以排除误诊或病情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