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风池、阿是等穴注射维生素B12、丹参注射液,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周,随访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64例中痊愈52例,占81.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25%(P<0.05);而总有效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有症状明显减轻和症状消失快的优势;不同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药治疗 穴位注射 推拿手法
中图分类号 R245.9 R244.1 文献标识码 A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各型颈椎病中最为常见者之一,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我们近几年来应用穴位注射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本病64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按2∶1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结合推拿手法组(观察组,下同)和单纯推拿手法组(对照组,下同)两组。
观察组:共64例,其中男42例(65.62%),女22例(34.38%)。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73岁。病程1个月至8年余。长期低头工作者47例次(73.44%),着凉后发病者20例次(31.25%),劳累后发病者8例次(12.50%),突然发病者52例次(81.25%),缓慢发病者12例次(18.75%);既往有颈部外伤史者3例次(4.69%),伴咽部感染者5例次(7.81%)。
对照组:共32例,其中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年龄26~72岁;病程1个月至6年。其中长期低头工作者21例次(65.63%),着凉后发病者9例次(28.13%),劳累后发病的5例次(15.63%),突然发病者22例次(68.75%),缓慢发病者10例次(31.25%),颈部有外伤史者1例次(3.13%),伴咽部感染者3例次(9.38%)。
2 诊断标准
根据董亦明等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制定。
症状:①眩晕,转动头部或颈部过伸过屈时发作或加重;②头项强痛;③或伴头胀、跳、刺痛、闷重;④或伴恶心呕吐、耳鸣、记忆力减退。以①、②项为主,参考其他项。
体征:①棘突、椎旁、肩部压痛、结节;②椎动脉扭曲试验(+)。
X线:颈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小或不稳,骨质增生,尤其是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小。必要时行CT检查诊断。
3 治疗方法
先行推拿手法治疗,再进行穴位注射。
(1)推拿手法
①理筋法:沿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的纤维方向按摩10~20次,再从枕外隆突向下依次按摩项棘肌、项韧带、棘韧带,推拿项肌,以解除痉挛之肌肉。
②斜扳法:患者取低坐位,医者高坐或站立于患者身后,一手放于项部,拇指抵于病痛处,另一手托住下颌骨,让患者稍低头,双手相对用力,向一侧(转向易眩晕之侧)旋转颈椎,并用力上提,达最大限度时,再稍加力旋转,使关节发出清脆的响声(如无响声亦无须强求)。必要时可同法做另一侧旋转。
③揉拿项肩部。
(2)穴位注射
穴位:风池(双)、阿是穴(压痛点、结节处)1~2点。
药物:维生素B12500μg(1ml),丹参注射液2ml(1g/ml),2%利多卡因1ml(如骨质增生时加骨宁注射液1ml)。
操作方法: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按比量吸取上述药液,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时等量注入各穴内。
推拿手法和穴位注射1周3次,共治疗3周,观察结果,3个月后随访疗效。
4 疗效标准
参考王惠等标准,分为:
痊愈:眩晕、头痛、颈肩痛、恶心呕吐、项部结节等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未复发。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颈项轻度发僵。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或治愈后又复发者。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变。
5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及其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表
注:(1)3例中有1例为治愈后复发者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
表2说明,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
(2)起效与治愈时间: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主要症状眩晕和颈项强痛的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大多首次见效,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直至消失,观察组较对照组所需时间短,例数多。观察组治愈的52例患者中,最短的1次而愈,以3~5次治愈者居多,共37例,占71.15%,而对照组18例治愈的病人多在治疗的10~14d后,计有14例,占77.78%。
(3)性别、年龄、病程疗效比较:观察组不同性别,年龄(<40岁、<50岁、<60岁、≥60岁),病程(<1年、<3年、<6年、≥6年)之间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表明应用此种方法治疗,不论性别、年龄、病程,均有较好的疗效。
6 讨论
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在颈动脉后方上行入第6颈椎横突孔,向上直穿各颈椎横突孔至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经枕骨大孔入颅。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颈椎间盘退变,一方面产生骨赘,突出表现在钩椎关节的增生,另一方面使黄韧带等椎间韧带松弛、皱褶、肥厚、椎间失稳,使椎动脉弯曲、痉挛、受压,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椎动脉型颈椎病。即中医称之为瘀血阻滞、脑失气血营养之眩晕等证。陈健等发现颈椎退行性眩晕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细胞比容、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高于健康人,红细胞沉降率及其方程K值均低于健康人),即为佐证。本方法中所用之丹参,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流变,如降低全血、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而接近正常水平,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对缺血性脑病有治疗作用。维生素B12为神经营养剂。两种药物穴位注射给药,使药物直达病位,并通过经络发挥调节和治疗作用。同时,笔者采用的推拿手法,尤其是斜扳法既有拔伸牵引,又有旋转两种力量,拔伸牵引可使松弛的椎间韧带重新伸展,使扭曲的椎动脉重新变直;旋转可纠正失稳的小关节,并使骨赘和被压的椎动脉改变相对位置,从而减轻、缓解或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此外,可能通过刺激颈交感神经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调节椎动脉紧张度和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变血液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β-内啡肽等生物活性物质,起到活血化瘀、改善椎动脉血供的作用,对此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