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椎检查ct还是核磁共振准确

颈椎检查ct还是核磁共振准确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便于广大读者临床应用非手术疗法,有针对性地治疗各型颈椎病,笔者将近年来临床治疗的典型病例做一介绍,诚望起到有益的指导、帮助作用。近1个月来症状明显加重。颈椎X线侧位拍片,生理曲度恢复而病愈。本疗法简便,是纠正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有效治法。随访半年未复发。2003年9月19日复诊:诉其肩臂疼痛显著改善,颈项活动已无大碍。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临床应用非手术疗法,有针对性地治疗各型颈椎病,笔者将近年来临床治疗的典型病例做一介绍,诚望起到有益的指导、帮助作用。

例1.颈椎病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睡枕治疗

女,4岁,陕西省富平县某乡学龄前儿童。2003年4月8日初诊。由其奶代诉。

主诉:颈项软弱,举头无力半年,加重1个月。

患者半年来常呼颈项乏困,举头无力,头在一部位固定不超过10min即需摆动、后仰稍感舒适,喜欢双手扶头。近1个月来症状明显加重。无头晕、恶心呕吐、臂肢麻痛,食欲、睡眠可,二便调。头颈有被反复拔伸史。

查体:神清,体瘦,自动体位,颈部活动无异常,颈2-7各棘突旁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无异常。

X线检查:正位片示各椎间隙等宽,棘突居中,各椎体序列整齐,未见骨质异常改变。侧位片示颈椎曲度变直,呈一直线状,余无异常所见。

诊断:颈椎病(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治疗:睡枕疗法。制作直径8cm、内装干净的细白沙元宝形枕头,每晚以仰卧为主枕之。

结果:2004年10月20日随访,患儿枕后2个月左右,颈项乏困、举头无力明显好转,已无须手扶头部。治疗4个月后一切症状消失。颈椎X线侧位拍片,生理曲度恢复而病愈。嘱其睡眠时继续使用此枕头,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的病因经追问得知,该小患者性格外向,活泼可爱,成人均喜欢与之玩耍,常让小孩双手搭于成人的双前臂上,成人双手置于小孩的颈项两侧,然后双手上提,使小孩升高离地,再放下,再升高,如此反复,即当地人称之“拔萝卜”。由于将头上提时,小孩上肢、胸、腹、臀及下肢较重,上提之力与下垂之重力的作用,使本来正常屈度的颈椎被牵拉而变直,同时固定颈椎的各韧带、肌肉也随之损伤,故而颈项强痛,举头无力,颈旁有压痛。

经睡枕治疗,将治疗寓于正常睡眠之中,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把枕头置于项部,通过枕头对项部的支撑和头部向后下的作用,使颈椎形成自然垂吊牵引而恢复正常生理曲度。本疗法简便,是纠正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有效治法。值得注意的是,该治法所用枕头必须长期使用,才能收效。

例2.颈型颈椎病:推拿手技治疗

女,42岁,办公室打字员,陕西省咸阳市人。2000年2月20日就诊。

主诉:颈项强痛1个月,加重7d。

患者1个月前因年终结账,每天在计算机上工作6h以上,随后颈项不舒,未在意。1周来自感颈项强痛,喜欢伸屈头颈,活动后症状减轻,伏案工作症状加重。

查体:颈项肤色正常,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未见异常,颈3棘突左侧局部饱满、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隙挤压试验、头颈旋转试验均(-)。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X线检查:正位片示颈3棘突轻度左偏,侧位片示颈3-4双突征(+)。

诊断:颈型颈椎病。

治疗:推拿手技。采用本书第8章第四节二、“坐位旋转定位法(1)”复位,强壮和舒缓结束手法。3d1次。共治3次,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3.颈型颈椎病伴落枕:腕踝针、痛点注射治疗

女,57岁,陕西省咸阳市某技校教师。2004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1年,加重半天。

1年来颈项不舒,时感强痛,未在意,3月9日晚睡觉姿势不佳,3月10日早起床后颈项疼痛较剧,不敢活动,自服“消炎痛”疗效不明显。

检查:颈项强迫体位,头向右偏。颈3右侧压痛()。叩顶、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

X线检查:颈椎曲度变小,余未发现明显异常。

诊断:颈型颈椎病伴落枕。

治疗:

①针刺。进针点为右侧腕横纹上2寸的内关与外关连线一圈的腕踝针针点,选上6、上5、上4,共3点,取1.5寸毫针,沿皮向上刺入1.4寸许,以患者无酸、麻、胀、重、抽等感觉,且以右手腕部活动无障碍为宜,若有疼痛等不舒适感,须退针至皮下,重新向上刺入。1次留针30min,1d1次。

②痛点注射。药物:地塞米松注射液(2mg)0.5ml,2%利多卡因1ml,泼尼松龙混悬液(125mg)1ml,注射用水加至4ml。注射部位:颈3椎旁压痛最明显处。方法: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分吸各药物,混匀,常规皮肤消毒后垂直刺入约2cm,回抽无血液,注入部分药液,再分别向上、下、左、右各注入少许药液,再退至1.5cm处,同法注药至完。3d治疗1次。

同年3月14日来诊,患者头已不偏,颈项无强痛,右斜方肌松软,颈3椎旁压痛轻微。继用上法配合腕踝针治疗3次,痛点注射1次,病愈。

例4.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手技、牵引颈枕治疗

女,50岁,陕西省咸阳市教师。2002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向右肩臂放射1周。

因乘车受凉,次日即感颈项疼痛,活动不灵,头向右侧屈曲时疼痛放射至右肩及右前臂部1周。自服“炎痛喜康片”、“止痛片”症状稍减,停服后疼痛如故。

检查:颈左侧屈30°,右侧屈40°,前屈后伸可,颈5棘突右侧压痛(),并放射至右肩至右大拇指,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右肱二头肌腱反射稍降低。

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3-6椎体上下缘轻度增生,颈5棘突右偏,椎体轻度右移,颈5椎间孔变小。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颈5侧方移位)

治疗:放松颈项肩臂;点压压痛点;揉按风池、天柱、肩井、天宗、秉风、肩髃;推颈项。患者取坐位,医者坐其身后,左前臂屈曲呈钩状,置于患者下颌部,上提头部,右手拇指抵于颈5棘突右侧,并向左推顶,上提与推顶同时用力,即听到“咯噔”一声。再行镇痛、强壮与舒缓结束手法。并嘱患者用颈椎牵引带自行牵引,每日2次,每次20~30min,其牵引重量以能忍受为度。

同年10月17日复诊:患者诉其颈项强痛减轻,头右侧屈时仍有轻微放射痛,颈5棘突右侧压痛著减。考虑为错位尚未完全恢复,继用上法施治。

10月20日复诊:症状、体征消失。X线片示,颈5棘突居中,椎体、椎间孔均复常。嘱患者改睡直径10cm的元宝枕头,屈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头颈,以加强和协调颈项肌肉;注意颈部避免外力、受凉等。

例5.神经根型颈椎病:电针、推拿手技、牵引治疗

男,44岁,陕西省咸阳市干部。2003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肩臂痛1年余,加重3d。

2002年患颈椎病以来,颈项强痛,时好时坏,重时口服“止痛片”等药,症状稍减,一直未做正规、系统的检查和治疗。3d前因转头不慎,随后项部剧痛,不能活动,疼痛放射至右肩、上臂、前臂桡侧,服止痛药效果不明显而就诊。

检查:右斜方肌紧张变硬,颈4旁尤为明显,压痛(),头前屈后伸均45°,左侧屈25°左右,右侧屈40°。叩顶试验、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头颈旋转试验(-)。

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小,椎体前缘骨质增生Ⅰ度,颈4棘突右偏,双突征(+)。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

①电针。取颈3-5夹脊穴(双侧)、风池、天柱、肩髎、肩髃(均右侧)、曲池(双侧)。接G6805电针机,电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宜。1d 1次。

②推拿手技。颈项、肩、背及上臂;被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颈项部;以夹脊穴为重点,按揉上述电针穴位;拿风池、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用力由轻到重;拇指推颈项;坐位拔伸颈椎关节;患侧侧扳颈椎关节;搓揉颈项肩臂。1d1次。

③牵引。用牵引带,牵引力量患者自行调节,以可耐受为度。1d1次。

2003年9月19日复诊:诉其肩臂疼痛显著改善,颈项活动已无大碍。右斜方肌变软,颈4旁压痛不明显,左侧屈30°,叩顶及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继用上法治疗。

9月23日再诊:各种症状、体征消失。

例6.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手技、小针刀、牵引治疗

男,52岁,干部。2002年4月8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半年,左肩臂放射痛2个月。

半年来经常项强,乏力,喜伸屈,曾拍X线片诊断为颈椎病,经针灸、按摩治疗时好时坏,近2个月来项痛向左肩、左上肢放射至示指,颈左屈时明显。

检查:颈左侧屈30°,右侧屈25°,前屈后伸正常,左右旋转受限,叩顶、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斜方肌中、下部变硬,颈5棘突旁0.5cm处有一梭形结节,上下稍尖,长约0.8cm,宽0.3cm,压痛明显。

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4-5双突征(+),颈4-5椎间孔稍变小,颈5棘突左偏。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

①推拿手技。行放松、坐位定位旋转法(参见本书第8章第四节二)、镇痛、舒缓手法。首次治疗后,颈5棘突旁压痛性结节无变化。1d1次。

②小针刀。患者坐于有靠背的椅子上,椅背垫一枕头,头伏椅背上,医者左手拇指压于梭状结节上,用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覆上无菌手术洞巾,右手持已消过毒的针刀之针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线相平行,先将其快速刺入皮下,左右手配合,对准梭状纤维结节,连续切割5下,切时有阻力感,且有一定的韧性,当手下针刀有空落感时,起针,外敷创可贴。

③牵引。嘱患者用牵引带牵引,牵引重量以可耐受为度。1d早晚各1次,每次30min。

结果:小针刀仅做1次,推拿及牵引共10次,症状消失而愈。

例7.神经根型颈椎病:电针、推拿手技、刮痧、点刺治疗

女,37岁,农民。2002年9月24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右肩背抽痛7个月。

7个月前不慎“落枕”,颈项强痛较重,经休息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后未在意,随之经常自感颈项微痛,活动不灵,右肩背至上臂抽痛不舒,喜欢双手上托头部,按捏敲打肩背。

检查:右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发紧变硬,颈3压痛(),叩顶试验(-),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3棘突右偏,颈3椎体稍向右移位。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

①电针。穴位取风池、天柱、肩井、天宗、秉风、肩髃、肩髎,均右侧;曲池、外关,均双侧。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通脉冲电,电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1d1次。

②推拿手技。放松颈项,屈伸、旋转头项,项部,拿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左臂放于患者下颌部,肘部呈钩状上提头部,右手拇指从颈3棘突右侧向左顶推,上提与顶推同时用力,使合力集中于颈3上,听得“咯噔”一声,再行舒缓结束手法。

③刮痧。于颈项肩背、上臂部涂搽红花油,用水牛角刮痧板中等力量刮动,以督脉及其两侧3cm内为重点。3d1次。

④点刺。每次刮痧后,于痧出之血络最明显处,用消毒过的三棱针点刺出血2~3滴,一次点刺4~5处。

同年9月30日复诊,患者自感诸症基本消失。检查:右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变软,颈3椎旁压痛(±)。X线检查:颈3棘突及椎体已复位。

例8.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手技、红外线照射、牵引治疗

女,36岁,咸阳市渭城区干部。2003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右上肢麻木、持物无力半月余。

半月前不明诱因突然右手无力,持物时而落地,随之右上肢及拇指麻木,右上臂至肘部疼痛。

检查:右肩、肘、腕及拇指活动正常,颈5右侧肌肉饱满隆起,压痛()。头左侧屈30°,余无异常所见。实验室血常规及头颅CT检查无异常。X线拍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轻微反屈,颈5-6椎间隙变窄。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

①推拿手技。放松颈项肌肉、推颈项,一指禅推痛点;按揉痛点及风池、风府、哑门等穴;屈、伸、旋转头颈;左手拇指向前顶颈5棘突,右手肘部呈钩状,从胸前置于患者下颌部,并上抬、后仰头部,上抬、后仰之力与向前顶推之力同步,每次反复10~15遍;最后施以镇痛、舒缓结束手法。每日1次。

②红外线照射。每日照射1次,一般在推拿手技治疗后进行,每次30~40min,以右侧颈5为中心,以局部发热、潮红为度。

③牵引。用牵引带自行牵引,每日1次,1次20~30min,坚持治疗不间断,并注意每次向上牵引之力不宜过大,以有牵拉紧感为宜。

同年11月16日复诊:右上肢麻木、持物无力明显好转,右上臂、肘痛消失。颈5右侧压痛(+),头颈左右侧屈45°。继用上法治疗。

12月6日再诊:前述各种症状与体征消失。X线复查:颈椎反屈消失,生理曲度微向前突而愈。

例9.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手技、口服中药治疗

女,56岁,农民。2003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向右肩背放射3个月。

3个月来,颈项酸困不舒,活动不灵,疼痛时向右肩背部放射,活动头颈症状稍减。曾服“颈复康冲剂”疗效不明显。伴有乏力,纳差,懒言,小便清长,四肢欠温,腰膝酸软,眼花耳鸣,记忆力下降。

检查:右斜方肌痉挛,右颈3旁压痛(),头前屈、后伸、右侧屈各30°,左侧屈25°左右,叩顶试验、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

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3棘突右偏,双突征(+),颈3-6椎体前上缘、颈3后上缘轻度骨赘形成,颈3-4钩突变尖。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缓。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痹证——脾虚肾阳不足型。

治疗:

①推拿手技。放松颈项肌肉、颈椎;行坐位定位旋转扳法(见本书第8章第四节);镇痛、强壮、舒缓结束手法。2d1次。

②中药。以健脾益气、滋肾补阳为治法,方用八珍汤合左归饮加减。方剂组成:党参12g,熟地黄、山萸肉、白术、茯苓、肉桂、当归、川芎各10g,白芍30g,炙黄芪20g,葛根、丹参各15g,龟甲胶6g,鹿角胶9g,炙甘草5g。1d1剂。

同年5月27日,患者经推拿及口服药物治疗1周后,自感颈项活动灵活,疼痛明显好转,已无放射痛,右斜方肌较前变软,右颈3旁压痛(+),头各方位活动均为35°~40°,叩顶、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除推拿不用扳法外,继用上述诸法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疗效巩固。

例10.颈型颈椎病偏头痛:针刺、推拿手技、口服中药治疗

女,52岁,陕西省咸阳市干部。2004年12月7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8个月,右侧偏头痛11h。

自2004年4月起,经常在伏案持续工作时间较久后即感颈项酸困,强痛不舒,X线摄片后诊断为颈椎病,经推拿、牵引治疗有效,劳累后复发。发病前一天晚上10∶00许从高处取东西时头部姿势不当,约30min后,右头后至头侧、耳上持续性胀刺痛,转头时加剧,几乎彻夜未眠,口服“去痛片”等药疼痛稍减轻,约1h后疼痛如故。

检查:病人痛苦面容,右手扶贴右面部。颈项强迫体位。右斜方肌紧张,颈3右侧饱满,压痛(),并向右侧头部放射。叩项试验头痛加重。

X线检查:齿状突居中,侧齿、寰齿间隙等宽,颈椎序列整齐,椎间隙无狭窄,颈椎曲度变小,颈3棘突右偏,颈2-3、颈3-4双突征(+),余未发现明显异常。血压124/80mmHg,脉搏86/min。舌苔薄白,脉数。

诊断:颈型颈椎病(颈3旋转性错位致偏头痛)。

治疗:

①针刺。取腕踝针之右上4~6区,左上5区。用1.5寸毫针,刺入1.4寸许,留针30min。留针期间患者头痛基本消失,但按压颈3右侧时疼痛及放射痛仍然存在。再行下法治疗。

②推拿手技。先行放松手法;次行本书第8章第四节“二、”介绍的“坐位定位旋转法(2)”,使旋转错位之颈3得以纠正;再施以镇痛、强壮及舒缓结束手法。此时颈3右侧压痛明显改善,已无放射性偏头痛。

③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组成:川芎15g,当归、没药、赤芍、桃仁、红花各10g,葛根、丹参、延胡索各15g,土元5g,老葱1根,大枣3枚。3付,每日1付,水煎饭后分服。

同年12月11日复诊:颈项头痛已除,按压颈3右侧仍感酸困。继用上述中药治疗6d,体征消失。

例11.颈椎病型上眼睑下垂:推拿手技、牵引、口服中药治疗

男,43岁,富平县某粮站干部。1994年8月10日初诊。

主诉:左侧上睑下垂无力近2年。

近2年来不明原因左侧上睑无力上抬,继则下垂,偶见左侧偏头痛,常服“止痛消炎粉”,可使疼痛暂时缓解。经县医院眼科检查无异常。患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邀笔者诊治。

患者病史中曾提到,卧床休息后左上睑下垂减轻,午后加重,早晨快起床时,头部左侧卧位后下垂加重,提示有颈椎病致其发病的可能。

检查:颈软,头颈前屈、后伸、右侧屈无明显异常,左侧屈、头部旋转时左颈上部疼痛。颈3左侧压痛(),患者躲闪,且呼疼痛。舌黯红,脉涩滞。

诊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治疗:拟采取推拿、牵引及中药进行诊断性治疗(试治)。

①推拿手技。推颈项,按揉风池、痛点、肩井等穴;捏拿颈项肌肉,颈项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头部,使颈椎、颈项肌肉及韧带放松。右手拇指按于颈3左侧痛点上,左前臂从胸前放于患者右下颌部,向左拉动,使头部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左手再稍加用力“闪动”,同时右手拇指向右顶推,即可听到“咯噔”一声,再行镇痛、舒缓结束手技。当手技做完后,患者眼前发亮,原下垂之左眼睑上提正常,患者十分惊讶,并大赞手技之高超。随之坚持每日推拿1次。

②牵引。采用患者自我牵引带牵引,每日2次,每次30~40min。

③中药。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治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剂组成:当归、地龙各10g,川芎15g,党参20g,赤芍、红花各10g,生芪20g,丹参15g,桂枝10g,葛根15g,桃仁10g,生草5g。共5剂,1d1剂,水煎2次,合液分2次口服。

同年8月16日复诊:经以上三法治疗,左上眼睑再未下垂,偏头痛再未发作。继用上法治疗月余。次年春节随访,一切如常人。

例12.椎动脉型颈椎病伴骨质增生:推拿手技、口服中药、牵引治疗

女,50岁,陕西省富平县干部。2004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头晕1年余,加重7d。

患者一年来阵发性头晕,发作时天旋地转,必须仰卧,项部垫高枕,如头向左侧转动眩晕即作,近1周来加重,伴纳差、恶心、心悸。

检查:血压146/95mmHg。颈3-4棘突旁肌紧张,压痛(+),头颈左旋转试验(+)。

X线检查:颈椎曲度变小,颈4双突征(+),颈3-6椎前缘骨赘形成,钩突变尖,颈4棘突左偏,颈3-4椎间孔变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①椎动脉型颈椎病;②骨质增生症;③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

①推拿手技。采用坐位旋转定位法:在做完放松手法的基础上,左手拇指抵于颈4棘突左侧,左手其余四指置于患者头后,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右侧,向左侧拉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右按压、推动,两手同时轻微用力,方向相反,即听到“咯噔”的复位声,继用镇痛、强壮、舒缓手法结束。2d1次。

②中药。以活血化瘀、软化骨赘为治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方剂组成:当归10g,川芎、丹参各15g,葛根20g,桃仁、红花、赤芍各10g,透骨草30g,穿山甲、生地黄、威灵仙各15g,木瓜10g。水煎分服,1d1剂。

③牵引。颈椎牵引带牵引,每次30min,1d2次,连续使用。

经上述方法治疗6次,眩晕明显好转,纳食正常,恶心、心悸除。血压136/84mmHg,颈3-4旁肌肉已松弛,压痛不明显。继用上法治疗10次,诸症消失。

例13.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手技、口服中药治疗

女,39岁,教师。2003年8月26日初诊。

主诉:头晕、恶心6d。

近1个月来每天给学生补课,作业量较大,加之新学期在即,晚上又加班备课,头部伏案时间一天在6~8h以上,颈项自感不舒,未在意。8月20日早晨倒洗脸盆水时,头部转动不当,项部微响,即感头晕,随后卧床休息缓解,但头不能向左旋转,旋即头晕、恶心,胸脘痞闷,头部闷胀不清,纳差。测血压110~120/80~84mmHg,经输液治疗5d,病情如故。

检查:颈5左侧饱满,肌肉紧张,压痛(),头颈左旋转试验(+)。

X线检查:颈椎曲度变小,颈5棘突左偏,颈5椎体上缘两侧钩椎间隙及与颈4椎体外缘距离均不等,颈5椎间孔变小。舌红,苔黄薄腻,脉濡数。

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眩晕——湿热内扰型。

治疗:

①推拿手技。放松颈项;屈伸、旋转头部;点按压痛点;揉风池、压痛点、肩井等穴;患者右侧卧位,头前屈30°左右,医者站于头前,右手掌放于患者右侧面、耳部,左手拇指按于颈5旁压痛点处,右手掌向上托起头部,左手拇指向下顶推,双手协调配合,托起、顶椎反复3次,即可听见“咯噔”一声。手法结束。

②中药。以清热化湿、宽胸降逆为治法,方用温胆汤加味。方剂组成:清半夏12g,枳壳、竹茹各10g,陈皮12g,茯苓、黄芩、赤芍、防己、川芎、当归各10g,葛根15g,生草3g。每日1剂,连服3d。

同年8月30日复诊,经推拿治疗1次,内服中药3剂后,转头时已不晕,无恶心,胸闷、纳差明显好转,示错位已得到纠正。继用前方3剂,病愈。

例1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推拿手技、口服中药治疗

男,56岁,陕西省咸阳市干部。2002年5月8日就诊。

主诉:胸闷、心前区疼痛1个月。

1个月来自感胸部满闷,阵发心前区疼痛,昼夜均发,白天尤甚,呈抽痛样,每次持续时间20min~6h不等,曾连续10d做动态心电图(Holter试验),除发作时心率80~90/min外,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脂正常;眼底检查无异常。服用“消心痛”、“丹参滴丸”、“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症状不减。应邀诊治。

检查:血压130/76mmHg,心率74/min,心脏负荷试验心电图无异常。颈前屈30°,左侧屈25°,右侧屈45°,后伸30°。颈4棘突右侧隆起紧张,压痛()。左右转头时胸闷疼痛发作。舌质黯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X线检查: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颈4双突征(+),骨质硬化,棘突右偏。

诊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治疗:

①推拿手技。行放松手法后,采用坐位定位旋转法,即左手拇指按于颈4棘突右侧压痛点处,其余四指放于患者头后,右手掌从胸前放于患者左下颌部,左手拇指向左按压,右手掌向右拉动患者下颌,双手同时用力,右手“闪力”,即可听到复位的“咯噔”声。3d 1次。

②中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方剂组成:当归、生地黄、白芍各10g,赤芍12g,丹参20g,葛根15g,桃仁、红花各10g,川芎15g,柴胡、枳壳、牛膝各10g。1d1剂。

同年5月12日复诊:患者心前区疼痛、胸闷再未发作,颈4棘突右侧肌肉松软,压痛轻微,左右反复转头已无不舒。舌仍黯红,脉涩。继用前法治疗1次。

5月16日再诊:症状、体征消失。X线检查:除颈椎曲度变直和骨质硬化外,其余征象消失。

例15.脊髓型颈椎病:推拿手技、穴位注射、口服中药、西药治疗

女,64岁,陕西省蒲城县农民。2000年9月7日初诊。

主诉:四肢麻木1年,双下肢瘫痪2个月。

2年前下地劳动,不慎淋雨感冒,经治疗感冒愈,随后相继出现下肢和上肢麻木,手持物无力,左重右轻,约3个月后双脚行走如踩海绵状,需拄拐杖,行走不稳,逐渐加重,似要摔倒,双手动作迟钝。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近2个月来双下肢瘫痪,坐卧、吃饭、大小便均在床上进行。大便1d1~2次,顺畅,小便1d数次,感觉无异常,但均需家人帮助完成。西安交大二附院CT和MRI检查诊断为“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症”,确定手术治疗,因患者及家属恐惧而未实施,要求非手术治疗。诉其乏力,纳差,腰酸腿软,时耳鸣。

检查:神清,对答流利,项部变平宽大,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其旋转角度均变小,欠灵活,上肢肌力稍减,手部活动迟缓,精细动作差,骨间肌、大小鱼际萎缩不明显,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低,下肢肌张力增高,膝反射亢进,两侧痛、温觉减低以右侧明显,Hoffmann征、巴宾斯基征(+)。血压128/74mmHg。舌质黯,苔薄白,脉沉涩。

CT、MRI检查:颈3-4、颈4-5、颈5-6椎间盘突出,颈3-7椎体前后缘、小关节、钩椎关节骨赘形成,椎间孔变小,颈4-5椎管前后径12.3mm。

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退行性变)。

治疗:

①推拿手技。嘱患者家属按、捏、拿、揉患者颈项肌肉;点按风池、天柱、哑门、肩井、天宗、秉风等穴;推颈项,轻用力屈、伸,左右旋转头颈(注:以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活动角度)。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20~30min。

②穴位注射

药物:第一组为维生素B150mg(1ml)、维生素B12500μg(1ml),骨肽注射液4ml,2%利多卡因1ml;第二组为维生素B12 500μg(1ml),骨肽注射液4ml,丹参注射液2ml。每次1组,两组药物交替使用。穴位:双侧风池、颈4-6棘突下左右旁开1cm处(任选6点中的4点),每次共注射6个点。

操作: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吸完药液,常规消毒后,均垂直刺入各注射点,深约1.5cm,回抽无血时,缓慢注入,每处约1/6药量。3d1次,连续注射。

③中药。以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治法,方用左归丸与白芍木瓜汤加减。方剂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菟丝子各10g,鹿角胶6g,葛根、丹参各20g,生黄芪12g,当归、川芎、白术、木瓜各10g,白芍30g,威灵仙、鸡血藤各15g,透骨草20g,生甘草4g。每日1付,煎汤饭后分2~3次口服。

④西药。维生素E胶丸、21金维他,均按说明坚持每日服用。

2000年12月15日其丈夫来诉,经坚持上述方案治疗后,患者现诸症减轻,扶床可站立,持拐杖可走数步。颈项较前变软。继用前述治法,方剂中去菟丝子、山药,加桃仁、红花各10g,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2001年3月28日患者乘车前来就诊。诉其微感手麻,活动较前大有好转,可端碗,勉强可拿筷子、勺子吃饭,做精细动作仍有困难。持拐杖一次可自行行走400~500m,下蹲排大、小便后自行站立时仍须他人搀扶。双脚踩海绵感明显减轻,但仍觉下肢无力。

检查: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明显好转,下肢肌张力略增高,膝反射亢进降低,两侧痛、温觉恢复,Hoffmann征、巴宾斯基征(±)。继用前述之推拿手法、中西药物治疗,穴位注射改为7~10d1次。

2002年3月10日复诊:患者拄拐杖一次可自行行走1.5~2km,中间需休息10~20min,可干家务轻活,做精细动作仍显缓慢,大、小便基本可自理,纳呆、耳鸣消失,路走多时感双腿乏力,肱二、三头肌腱反射(-),下肢肌张力基本正常,膝反射弱阳性。将2001年3月28日开的中药制成水泛丸,1次10g,1d3次,饭后口服,停止穴位注射,推拿手技和西药继续应用,以巩固疗效。

例16.食管压迫型颈椎病:口服中药治疗

男,60岁,陕西省富平县农民。2000年3月16日就诊。

主诉:吞咽困难2个月。

患者近2个月来吃固体食物时自感吞咽困难,如有物哽,胸闷,吃软馒头无障碍,开始认为可能系吃干硬食物擦伤所致,自服“复方新诺明”、“螺旋霉素”等消炎药1周,无效,后恐患食管恶性病变而到当地医院钡透拍X线片,结果显示:颈5前上下缘骨赘呈鸡嘴样,前突明显。胃镜检查:食管壁光滑无异常。邀其来诊,诉其近来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听力下降,时有耳鸣。

检查:颈软,无压痛。舌黯红,脉沉细无力。

诊断: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中医辨证:肾虚血瘀型。

治疗: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瘀为治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合白芍木瓜汤加味。方剂组成:熟地黄15g,猪、牛骨髓各100g,茯苓、山药、山萸肉、泽泻、红花、桃仁、牡丹皮、白术、木瓜各10g,白芍20g,威灵仙30g,鸡血藤15g,生甘草5g。水煎饭后服用,每日1剂。

服药1个月后,吃固体食物时已无不舒。随后将上述药物加丹参、葛根,透骨草各30g,骨碎补、没药、穿山龙各10g研成细粉,制成水泛丸,每次10g,1d3次。连服3个月后X线复查,颈5前上下缘骨赘尖端变钝,骨赘略变小。继服丸药3个月,以巩固疗效。

例17.寰枢关节错缝(轻型):推拿手技治疗

女,36岁,陕西省咸阳市干部。2004年9月21日就诊。

主诉:头晕3年余。

近3年来不明原因头左旋转即感头晕,头转正则头晕消失。晕时伴有头闷胀不清,但症状不重,无恶心、呕吐及出汗。多普勒检查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轻),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川芎嗪片”、“复方丹参片”效果不佳。

查体:枕骨大孔下左侧及颈2左横突处压痛(+),头颈左旋转试验(+),叩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舌黯红,苔薄白,脉弦。血压126/84mmHg。

X线检查:齿侧间隙左小右大,颈2棘突左偏。

诊断:寰枢关节错缝(左旋转型)。

治疗:推拿手技。采用仰卧旋压法:患者仰卧位,头右转至最大限度。医者站于患者头侧,右手掌放于患者左面颊部,左手示指或中指向内上紧扣颈2棘突,左手拇指按压颈2左侧横突处,左右手同时用力,随即听到一清脆的“咯噔”声,即告结束。1次治愈。1个月和3个月随访,疗效巩固。

例18.寰枢关节错缝(重型):推拿手技、口服中药治疗

男,62岁,陕西省富平县农民。2004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头晕4天。

患者4d前帮别人挖红薯,因头颈部姿势不当,听到项部“咯噔”一声,即感轻微头晕,当晚回到家里头晕加重,不能起床与站立,仰卧时向右转头眩晕更著,看房屋顶棚呈转旋摆动样,时时恶心,汗出,故患者只可仰卧或左侧卧位休息。饮食正常,经输液治疗3d无效。

检查:血压90/60mmHg。颈2棘突右偏,压痛(),枕骨大孔两侧均压痛,右侧显著。

X线检查:颈2棘突右偏,齿侧间隙右窄左宽,余(-)。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寰枢关节错缝(重型)。

治疗:

①推拿手技。采用仰卧旋压法(同例17)。治疗30min后,测血压为120/80mmHg,头可向右旋转,但仍感轻微眩晕。患者当时可坐、站立及行走。

②中药。以活血化瘀、熄风化痰为治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味。方剂组成:天麻、桃仁、红花、钩藤、半夏、蔓荆子、茯苓各10g,川芎、丹参各15g,葛根20g,炙甘草5g,桔梗6g。3付,水煎服,1d 2次。

同年10月24日复诊:诉其头右转时仍感不舒,轻微头晕。继用上述手法及中药加味治疗2次,病愈。

例19.寰枢关节错位致头痛:推拿手技、针刺、口服中药治疗

女,17岁,陕西省蒲城县学生。2004年12月9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放射性头痛3个月。

3个月前不明原因在上课过程中突感头后正中偏左侧疼痛,并向头侧、头顶放射,呈针刺样胀痛,难以忍受,痛时汗出,头左转时加重,项部放置枕头仰卧1~4h可自行缓解。患者精神不振,乏困无力,纳食减少,时眩晕呕恶。

检查:枕下两侧压痛(+),左侧明显。血压、血象均正常。X线片显示:颈2-3椎体融合,齿状突右偏,齿侧间隙左侧上宽下窄,右侧上窄下宽,颈2棘突左偏。3次头颅CT检查无异常。舌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寰枢关节错位之头痛。

治疗:

①推拿手技。采用本书第8章第四节中“仰卧旋压法”。1周1次。

②针刺。枕下压痛点,取0.5寸毫针直刺0.3寸;同侧鼻孔方向刺双侧风池1.5寸;取1.5寸毫针刺腕踝针双侧上5区和上6区,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1d1次。

③中药。以益气养血为治法,方用人参养营汤加味。方剂组成:党参15g,炙黄芪20g,制首乌、川芎、山药、远志、当归、熟地黄、白芍、茯苓各10g,白术12g,鹿角片、炙甘草各6g。1d1剂,水煎,饭前分2次口服。

同年12月17日复诊:首次推拿治疗后,当天痛未发作,次日发作2次,但较前症状明显减轻,无汗、无恶心,发作时仰卧20~30min即可缓解,乏困、纳食、精神萎靡较前有所好转。继用前法治疗。

12月25日再诊:症状消失,枕下压痛(-)。

例20.颈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技、牵引、穴位注射、口服中药治疗

男,75岁,陕西省渭南市农民。2000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颈项强痛10年,右手震颤、麻木1年,加重1个月。

10年来患有“颈椎病”,常感颈项强痛,经推拿治疗后好转;1年前因冒雨外出,随感项强复发,同时右手不由自主震颤、麻木、疼痛;1个月前因生气,各种症状加重。经当地医院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X线检查:颈椎反曲成角,各椎体前上下缘、钩椎关节及小关节骨质增生。MIR检查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

检查:颈椎前屈30°,后仰30°,左、右侧屈30°。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痉挛,压痛明显,颈4-5棘突下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头颈旋转试验均(+),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右侧均减弱。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缓。血压130/82mmHg。

诊断:①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症;②颈椎骨质增生症。

治疗:

①推拿手技。放松,侧位扳法(先患侧,后健侧。要求手法要轻,扳之角度由小渐大,以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镇痛,舒缓手法,每日1次,连续进行。

②牵引。重量由6kg开始,10~20d增加0.5kg,最大牵引重量为10kg。每日1~2次,每次20~30min。

③穴位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1ml,泼尼松龙混悬液25mg,骨肽(骨宁)注射液2ml,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混匀;穴位:双侧风池、颈3和颈4棘突下右外侧1cm处,共4个点,注射深度1~1.5cm,每点注入总药量的1/4,3d1次。

④中药。以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为治法,方用白芍木瓜汤加味。方剂组成:葛根、红花、丹参、透骨草各20g,威灵仙、鸡血藤、白芍各15g,穿山甲、桃仁、骨碎补、僵蚕各10g,天麻9g,生甘草5g。水煎2次,合液饭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经治1个月,颈项强痛减轻,手已不颤,微感麻木,活动不灵。继用上述四法治疗,中药中加当归、熟地黄各10g。治疗2个月,诸症基本消失,患者十分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