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喘息支气管炎症状表现

急性喘息支气管炎症状表现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在背部及肺底部可听到湿性和干性啰音,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可听到较广泛的哮鸣音,缓解后消失。但老年肺结核的毒血症状不明显,慢性咳嗽、咳痰症状常易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相混淆而掩盖。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伴有喘息,单纯的平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感染控制后,症状多可缓解。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大气污染 大气中的刺激性烟雾、粉尘、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二氧化氮、臭氧等对呼吸道黏膜均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引起支气管黏膜损伤,黏液分泌亢进,为细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2.吸烟 吸烟能使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变短、不规则、运动减弱;支气管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净化功能减弱;同时亦能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积聚,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降低局部抵抗力;吸烟还可使支气管痉挛。这些均有利于细菌移植到支气管。

3.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与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为病毒、细菌感染和支原体。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见,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

4.过敏因素 慢性支气管炎与过敏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往往有过敏史,病人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组胺含量都有增高倾向,对多种抗原的皮试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尘埃、螨虫、细菌、真菌、寄生虫、花粉等都可以成为过敏因素而致病。

5.其他 老年人局部免疫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气道反应增高;遗传也是慢支发病的易患因素;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等均参与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

【病理改变】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发生粘连、倒伏、折断、甚至脱落;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增生、鳞状上皮化生;黏液腺肥大、增生,分泌功能亢进;支气管壁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病变蔓延至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引起肺组织结构破坏或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发生阻塞性肺气肿和间质纤维化。电镜检查可见I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和管腔纤维化、闭塞,肺泡壁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这些变化在并发肺气肿和肺心病者尤为显著。

【病理生理】

早期,常规肺功能检查大多正常,但有些病人小气道功能可出现异常,随病情加重,气管狭窄,气道阻力增加,常规肺功能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缓解期大多正常。

【临床表现】

1.症状 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开始症状轻微,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病人常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咳痰,痰多呈白色黏液泡沫状,有时黏稠不易咳出。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痰量较多,若痰转为黄色黏液脓性或黄绿色,多继发细菌感染。痰量以夜间或清晨较多。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支气管痉挛时可引起喘息。早期一般无呼吸困难,若并发肺气肿,随着病情进展,则呼吸困难逐渐加重。

2.体征 早期多无体征。有时在背部及肺底部可听到湿性和干性啰音,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可听到较广泛的哮鸣音,缓解后消失。长期发作并发肺气肿病例可有肺气肿的体征。

【临床分型】

分单纯型和喘息型两型。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有咳嗽、咳痰外,还包括喘息,伴有哮鸣音,喘咳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临床分期】

按病情进展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

1.急性发作期 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 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到1个月以上者。

3.缓解期 指病情自然缓解或经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无异常发现,随着病变的进展,可有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延伸到肺野周边。继发感染时,表现为不规则斑点状阴影,下肺野多于上肺野。

2.肺功能检查 早期常规肺功能检查往往无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肺顺应性降低,最大呼气在50%和25%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闭合容量可增加。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降低(<70%),最大通气量减少,最大流量-容量曲线减低更为明显。

3.血液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或并发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喘息型者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缓解期多无变化。

4.痰液检查 痰液涂片或细菌定量培养对临床选择抗生素有指导意义。

【诊断】

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时,可作出诊断。若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诊断。

【鉴别诊断】

1.肺结核 肺结核多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咯血等结核中毒或局部症状,结合胸部X线检查与痰结核菌检查,容易与慢性支气管炎鉴别。但老年肺结核的毒血症状不明显,慢性咳嗽、咳痰症状常易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相混淆而掩盖。

2.支气管哮喘 常于幼年或青年发病,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病的季节性较强,一般无慢性咳嗽、咳痰史,以发作性喘息为特征,支气管扩张药效果明显,缓解后可无症状。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伴有喘息,单纯的平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感染控制后,症状多可缓解。

3.支气管扩张症 本病有慢性咳嗽、咳痰,多数病人有咳大量脓性痰或反复咯血的病史。肺高分辨率CT检查有助诊断。

4.硅沉着病及其他尘肺 有粉尘接触和职业史,X线检查肺部可见矽结节,肺门阴影扩大及网状纹理增多,可作诊断。

【治疗】

1.急性发作期

(1)控制感染:应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常用的抗菌药有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轻者可选用口服,较重者用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对严重感染应强调依据痰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抗菌药。

(2)祛痰、镇咳: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除刺激性干咳外,不宜单纯采用镇咳药物,如可卡因,因痰液不能排出,反而加重病情。常用的药物有溴己新、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或用雾化吸入,稀释气管内分泌物,促进其排出。

(3)解痉、平喘:与祛痰剂合用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及通气功能的改善。因此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常规应用氨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有喘息者,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β2受体激动药等。

2.缓解期 治疗以戒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加强锻炼,提高耐寒能力,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接触和吸入。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药或中医中药。

【预防】

提倡戒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