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引起,故亦称肺炎链球菌肺炎,是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以往常作为大叶性肺炎的典型,为肺叶或肺段的急性炎性实变。肺炎球菌肺炎多发生在冬季或春初季节,这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有一定关系,这些季节健康人呼吸道肺炎球菌带菌率可达40%~70%。病人常为健康的青壮年,以及老人和婴幼儿,男性较多见,多数病人先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受寒、饥饿、疲劳、醉酒、吸入有害气体、昏迷、麻醉、大手术、肿瘤、血液病、糖尿病、肝肾疾病、免疫抑制治疗、全身衰竭等,这些都会削弱机体免疫能力,成为发生肺炎的诱因。
【病因】
肺炎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常成对排列,故旧称肺炎双球菌。
【发病机制】
肺炎球菌菌体外有荚膜,荚膜多糖体可保护细菌,免受机体吞噬细胞及体液中杀菌因素的影响,又能促使细菌在体内繁殖致病。荚膜多糖体有特异抗原性,根据血清试验,现已知86个荚膜血清型及亚型,成人中致病菌多属1~9及12型,其中第3型可产生大量荚膜,毒力最强,常致严重肺炎,病死率高。儿童中致病菌常为6,14,19及23型。20~40岁健康人鼻咽部可分离出肺炎球菌,只有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方可致病,少数发生菌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若未能及时恰当治疗,可导致死亡。肺炎球菌在干燥的痰中能存活数月,但阳光照射1h,或加热至52℃10min,可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如苯酚(石炭酸)、高锰酸钾亦很敏感。
肺炎球菌主要通过吸入进入下呼吸道,染菌黏液到达肺泡后,细菌在肺泡内生长繁殖,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量水肿液和浆液向肺泡内渗出,这些液体有利于细菌繁殖,含菌的液体通过肺泡孔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甚至累及整个肺段或肺叶。
【病理改变】
肺炎球菌不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一般不引起肺组织坏死或空洞形成,故肺炎消散后,肺组织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不遗留纤维化瘢痕,亦不发生肺气肿。肺炎球菌的致病力,在于含有高分子多糖体的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典型的病理改变分为四期。①充血期:主要是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浆液渗出;②红色肝样变期:由于充血期后大量红细胞渗出到肺泡内而呈现红色肝样改变;③灰色肝样变: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在肺泡内聚集,形成灰色肝样改变;④消散期:最后纤维蛋白渗出物溶解,吸收和排除,肺泡重新通气。实际上四个病理阶段并无绝对分界,往往见到不同发展阶段同时存在。近年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典型病理改变已不多见,以肺段性炎症多见,实变也不明显。少数病例由于机体反应性差,肺泡内白细胞不多,蛋白溶解酶减少,纤维蛋白不能完全溶解和吸收,发生延迟消散或消散不全,甚至有成纤维细胞形成,发生纤维化,成为机化性肺炎。老年人及婴幼儿感染可沿支气管分布,形成支气管肺炎。因病变开始于肺的外周,容易累及胸膜,偶可形成脓胸。少数病例,细菌经淋巴管-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肺外感染病灶,如脑膜炎、关节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腹膜炎、中耳炎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并有肺实变体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临床上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已不多见,而以轻型和不典型者多见。病人常有受凉、雨淋、劳累、酗酒、精神刺激或病毒感染史,约50%病人先有数日上呼吸道感染先驱症状。多数病人起病急骤、高热,约50%有寒战,体温在数小时内上升到39~40℃,多为稽留热。约3/4病人有胸痛,多为刺痛性,咳嗽和深呼吸时加重,下叶肺炎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有时可误诊为急腹症。早期有干咳,以后有少量黏液痰,部分病例有铁锈色痰,咯血少见。因通气/血流比例减低等原因,可出现气急、发绀。全身症状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全身衰竭感。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症状,有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谵妄、烦躁不安、神志模糊、昏迷等。感染性休克时有高热,也可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多汗,口唇发绀。
典型病人呈急性病容,呼吸浅速,或有鼻翼翕动,有时口唇周围出现单纯疱疹。常有轻度发绀,心率增快,可有心律失常。早期肺部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有胸廓呼吸运动度减弱,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肺实变时,局部语颤增强,叩诊浊音,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可有湿啰音。累及胸膜时,可闻及胸膜摩擦音。
轻型和不典型病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咳嗽、胸痛,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闻及湿啰音。严重感染可伴发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RDS。
当人体对肺炎球菌荚膜抗原产生足够的特异性抗体后,抗体和细菌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利于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故自然病程5~10d,此时,体温骤降或逐渐下降,症状减退。早期抗菌治疗,可减轻症状,大大缩短病程。
【并发症】
肺炎球菌肺炎的并发症已较少见。可并发胸膜炎,胸液多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液,脓胸罕见。并发感染性休克时,有相应表现。并发心肌炎时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心包炎等者更少见。
【辅助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并有核左移现象或胞质内可见中毒颗粒。年老体弱、酗酒、免疫力低下者,白细胞计数可以不高,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常升高,白细胞数减低者预后差。
2.病原学检查 痰涂片革兰染色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成对或短链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细菌在细胞内者更有诊断意义。痰培养在24~48h可获阳性结果,但宜多次培养或定量培养,必要时直接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培养。血培养阳性率不高,只在病程早期短暂菌血症时或并发败血症时,血培养才阳性,早期应用抗生素时血培养阳性率更低。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DNA,荧光标记抗体检测抗原和检测痰中特异性多糖体有助于诊断。
3.X线检查 胸部X线片,在早期仅见肺纹理增深,或受累肺叶肺段稍淡薄阴影。典型表现为大叶,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均匀致密阴影。近年,典型大叶实变少见。消散期阴影密度逐渐减低,变为散在不均匀的片状阴影,在2~3周或1个月左右完全消散,老年人吸收较慢,或可成为机化性肺炎。并发胸膜炎时,可有肋膈角变钝或胸腔积液征象。
【诊断】
典型病例,依据症状,体征,血象改变及X线征象,临床诊断不难,痰内分离出肺炎球菌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除肺炎球菌肺炎外,常见的细菌性肺炎有葡萄球菌肺炎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两者均致肺化脓性坏死,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前者病变多累及双肺,痰呈脓性或脓血性,胸片上病变处有单个或多个气囊,痰分离出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后者为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常累及上叶,特别是右上叶,典型痰液为血液和黏液均匀混合的砖红色痰,胸部X线片上,病变肺叶有叶间裂弧形下坠,痰培养可见本菌。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一般病情较轻,血白细胞常不增多,痰液病原体分离,PCR检测DNA以及免疫学试验有重要诊断价值。
2.急性肺脓肿 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大量脓臭痰,胸部X线片显示有脓腔和液平,痰液中分离出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干酪性肺炎 病人发热,有肺实变体征,易与肺炎球菌肺炎混淆,但结核病常有低热、乏力,血白细胞多不增高,胸部X线片显示病变多在肺尖,锁骨上下区,密度不均,可有空洞和支气管播散病灶,病变久不消散,痰内易找到结核杆菌。
4.肺癌 约1/4肺癌以肺部炎症形式出现。一般说来,肺癌病人年龄较大,多有长期吸烟史,有刺激性咳嗽和痰中带血,但毒血症状不明显,与炎症程度不相称,肺癌伴阻塞性肺炎时,抗菌治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逐渐明显。故临床上,对于有效抗菌治疗炎症久不消散,甚至扩大,出现新病灶或消散后又出现者,或伴有肺门淋巴结大、肺不张者,应疑及肺癌,宜做纤维支气管镜、CT、MRI、痰脱落细胞等检查,甚至肺活检,以免延误诊断。
5.其他疾病 肺炎伴胸痛时须与渗出性胸膜炎、肺栓塞鉴别,前者有胸腔积液体征和相应X线征象,后者有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咯血较多见,很少出现口唇疱疹。肺炎伴有腹痛时,应与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腹膜炎、膈下脓肿等鉴别。
【治疗】
肺炎球菌肺炎的治疗主要在于应用抗生素,同时对症、支持治疗和处理并发症。
1.抗生素治疗 一经诊断,应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CAP首选抗生素是青霉素G,因为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仍不多见。剂量及途径依病情而定,对于成年轻症者,可用240万U/d,分3次肌内注射。病情稍重者,240万~480万U/d,分次静脉滴注,6~8h1次;重症者,可以1 000万~3 000万U/d,分3~4次静脉滴注。如静脉滴注青霉素,每次用量尽可能在30min内滴完,以保持其疗效。如病人对青霉素过敏,或耐青霉素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者,可用喹诺酮类、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药物。
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为5~7d,或在退热后3d停药,重症延长治疗时间。应用恰当的抗生素药治疗后,高热一般在24h内开始下降,数日内恢复正常。抗生素治疗后,如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再升,应考虑细菌耐药、其他细菌性肺炎、混合感染、并发症、并存其他疾病或药物热。
2.对症和支持治疗 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足够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等的摄入。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和尿量,防止发生休克。高热病人,首选物理降温,慎用解热药,以免大量出汗、脱水,干扰真实热型,引起临床判断错误。胸痛明显时,可给予少量镇痛药,如可卡因15mg口服,或限制患侧呼吸运动。鼓励饮水,每日1~2L,轻症病人不常规静脉输液,确有失水者可输液。有明显呼吸困难和发绀者,应给氧,若有呼吸衰竭,必要时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失眠、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药,如地西泮5mg或水合氯醛1~1.5g口服。
3.并发症处理 部分病人可并发胸腔积液,少量积液可自行吸收,中量以上积液应穿刺抽液,并做常规检查。少数病人可并发脓胸,需穿刺抽液,必要时闭式引流,或局部冲洗、给药。如并发化脓性心包炎、脑膜炎、关节炎等,应加强抗生素治疗或局部处理。
4.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时,应积极抢救,掌握好以下环节。
(1)补充血容量:一般先输右旋糖酐-40或生理盐水,以补充血容量,减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管内凝血。有明显酸中毒者,输给5%碳酸氢钠。血压、尿量、尿比重、血细胞比容可作为调整输液的指标,并监测中心静脉压。临床上血容量补充已足的指标是:口唇红润,肢端温暖,收缩血压>90mmHg,脉压>30mmHg,脉率<100/min,尿量>30ml/h,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恢复至基础水平。
(2)控制感染:应给予广谱、足量的抗生素,且有效途径给药。如大剂量青霉素G(400万~1 000万U/d),分次静脉给药;或选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于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者,可合用头孢哌酮或头孢他啶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兼顾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待确定病原菌后再调整抗生素。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输液和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在补充血容量的情况下,可用血管扩张药,如酚妥拉明、多巴胺等。应避免大量长期使用血管收缩药。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病情危重,全身毒血症严重,上述治疗仍不能控制者,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l0mg。
(5)纠正电解质失衡和酸碱紊乱:随时检测并纠正钾、钠、氯紊乱及酸、碱中毒。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发生心力衰竭与肺水肿。
(6)积极防治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和脑水肿。
【预防】
避免淋雨、受寒、酗酒、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对于年老体弱和免疫功能减退者,如糖尿病,慢性心、肺、肝、肾疾病病人和器官移植者,可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