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采集病史须结合心血管病特点提出问题,既往史、家族史及生育史等也不可忽视,以取得完整的病史资料。如对呼吸困难的病人,必须询问发作时间、诱发因素、与体位和活动的关系、缓解方法,是否伴有咳嗽、咯血等。对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还要注意询问用药情况,尤其应详细询问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循环系统的物理检查非常重要,对疾病的初步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1.病因诊断 明确致病的原因和本质,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防有指导意义。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2.病理解剖诊断 包括对病变的部位、性质、结构变化的判断。如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扩大等。
3.病理生理诊断 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各种传导阻滞以及休克、心力衰竭、心绞痛等。
4.心功能诊断 对于判断心力衰竭的程度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目前仍沿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法: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感到舒适,中度体力活动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制,休息时感到舒适,轻度体力活动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在休息时也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症状。
5.并发症的诊断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脑出血、脑栓塞等。
6.诊断结论举例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因诊断)。
(2)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左心房、右心室增大(病理解剖诊断)。
(3)心房颤动(病理生理诊断)。
(4)心功能Ⅳ级(心功能诊断)。
(5)脑栓塞(并发症诊断)。
【治疗原则】
循环系统疾病须针对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几方面进行治疗。
1.病因治疗 对发病原因、机制已明确的循环系统疾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病因,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防治链球菌感染、控制风湿活动。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去除其病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停用某些致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由于感染所致的心肌炎等治疗,常比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更显著。
2.病理解剖治疗 应用手术或介入方法治疗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和血管畸形、缩窄性心包炎等,以纠正这些疾病的病理解剖异常。如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通过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等方法使狭窄血管的内径增大,改善心肌供血。心脏瓣膜病可用介入性球囊扩张治疗或人工瓣膜置换等手术纠治。
3.病理生理治疗 对目前无法或难以根治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纠正其病理生理变化,防治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等。
4.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将正常基因转移至体内,以期通过导入外源的基因表达,补充缺失或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质,抑制体内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进展,基因治疗已逐渐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果。
5.康复治疗 根据病人的心脏病变、年龄、体力情况,在恢复期尽早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对改善心功能,促进身体康复有良好的作用,并应注意病人的心理康复,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加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王庸晋)
【思考题】
1.循环系统疾病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2.循环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包括哪些?
3.心脏功能如何分级?
4.循环系统疾病的完整诊断包括哪些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