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激动从心房到心室之间出现的传导延缓、终止现象。按其程度可分为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二度称为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病因】
1.生理性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引起一度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2.病理性
(1)器质性心脏病:风湿热、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传导系统损伤及退行性变等。
(2)心外因素:高血钾、低血钾、缺氧、严重酸中毒。
3.药物性 洋地黄中毒、奎尼丁、普鲁卡因、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
【发病机制】
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延长所致:①房室传导系统相对不应期延长使激动传导时间延长,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房室传导系统相对和绝对不应期延长,使部分激动传导终止,出现心室脱漏,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占据了整个心动周期,使激动完全阻滞而不能下传心室,引起三度或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表现】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无症状,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减弱。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可无症状,或仅感心脏有漏搏。若心脏漏搏较多可产生胸闷、心悸、乏力、头晕,甚至产生阿-斯综合征。心脏听诊心律不规则,心音脱漏,脉搏有间歇。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由于心率缓慢,常使心排血量降低,因而发生心悸、乏力、头晕、胸闷、气促,严重时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体格检查脉搏充实、缓慢,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心脏听诊:①心率缓慢,通常30~40次/min;②节律多规则;③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产生响亮的第一心音即“大炮音”。
【辅助检查】
心电图表现如下。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每个P波后均有下传的QRS波群;②成人P-R间期>0.20s(图17-18)。
图17-18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阻滞程度用房室传导比例来表示,即一个阻滞周期内,P波数与QRS波群数之比,如3∶2、5∶4,当其超过2∶1时,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将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①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下传,出现心室脱漏。在心室脱漏后,P-R间期缩短,之后再逐次延长,至下次心室脱漏,如此周而复始。②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图17-19)。
图17-19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①P波后QRS波群出现周期性脱漏;②P-R间期固定,可在正常范围或延长(图17-20)。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所有的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完全性房室分离);②P-P间期<R-R间期;③QRS波群可呈室上型或室性,心室率慢而匀齐,通常30~40次/min(图17-21)。
图17-20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17-21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1.2∶1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应与房性期间收缩未下传的二联律鉴别,前者P波形态固定,P-P间期相等,后者提前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P′间期短于P′-P间期。
2.二度规则的2∶1或3∶1房室传导阻滞 由于心室率规则,应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群有固定关系。
【治疗】
1.病因治疗 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停用和避免使用抑制房室传导的药物,心肌炎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迷走神经张力高者应用阿托品。
2.对症治疗 一度及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功能性,除给予病因治疗外,药物治疗首选阿托品。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过缓者,可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使心室率保持50~60次/min。阿托品因其加速心房率使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加重,故不宜应用。
3.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多属于不可逆性,其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及产生阿-斯综合征,常需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所致有可能恢复者,可安置临时起搏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