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7年,Gruentzig实施第1例人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标志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时代的开始。之后,PTCA技术不断改进,日臻完善,适应证不断扩大,拓展成为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且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手段,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PCI临床应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1977年,Gruentzig实施第1例人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标志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时代的开始。之后,PTCA技术不断改进,日臻完善,适应证不断扩大,拓展成为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且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手段,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PCI临床应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适应证】

1.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依据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指南要点有:①病变血管支配中有大部分存活心肌,负荷实验显示明显心肌缺血,PCI成功的把握大,危险性小;②静脉桥局限性病变,不适于再次CABG者;③2~3支血管病变、中高危血管病变、伴有左前降支近段病变,且合并糖尿病或左心功能不全。

2.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即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按照AMI后行PCI的时间以及与溶栓的关系分成下列几种。

(1)直接PCI:与溶栓治疗相比,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再闭塞率低,缺血复发少,出血的危险性低。主要用于:ST段抬高或新近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在发病12h内,或发病12h以上仍然有症状者;年龄75岁以下;有溶栓禁忌证的AMI病人。

(2)补救性PCI:即溶栓失败后PCI:可降低住院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但血栓并发症可能高于直接PCI。用于:溶栓后仍然有明显胸痛、ST段抬高无显著回落,临床显示未再通或有再梗死证据者;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延期PCI:即急性期后PCI,此时PCI的目的并非是挽救缺血心肌,而是预防梗死区的扩张和膨胀、左心室重构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改善生存率。适用于:有自发或诱发的心肌缺血,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LVEF<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开通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急性期出现过左心衰竭但LVEF>40%者。

3.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PCI CABG术后30d内发生心肌缺血;术后1~3年在移植血管上出现局限病变,左心室功能良好有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证据、或术后3年的静脉桥病变。

【禁忌证】

(1)狭窄≤50%。

(2)适合CABG的严重左主干病变。

(3)溶栓失败后48~72h常规PCI。

(4)没有心肌损伤或缺血的证据。

(5)静脉桥完全闭塞或多支病变、多支静脉旁路移植的血管闭塞。

(6)凝血机制障碍,易并发出血或血栓形成。

PCI的禁忌证有相对和绝对之分,然而,因术者的技术水平、各介入中心条件不同等而略有不同。

【手术方法】

1.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 将球囊扩张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球囊的机械挤压作用造成血管内膜或部分中层断裂,重新塑形管腔,使病变狭窄处的血管扩张成形,管腔扩大,血流增加。术中肝素化,先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的部位、性质及程度,送入适当的指引导管,使导管尖端置于欲扩张的冠状动脉口,通过指引导管将引导钢丝送至欲扩张的病变血管远端,沿钢丝将球囊导管引至狭窄病灶处,加压扩张,直至球囊上显示的病变压迹消失为止,所用压力一般为4~10个大气压。扩张成功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即刻效果和有无血管并发症,若效果满意,则撤出导管。

2.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将金属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支撑其管壁,保持扩张后的冠状动脉血流通畅。作为PTCA的补充,可以防止PTCA后冠状动脉痉挛及弹性回缩,减少PTCA手术中的并发症,降低再狭窄率。操作过程与PTCA相仿。多数病人先行PTCA,再通过导引导管将带支架的球囊导管送至预定位置,快速高压充盈球囊以扩张支架,待其完全扩张后,继续维持高压5~10s,然后减压退出装载支架的球囊,支架留在病变部位的冠状动脉内。

3.其他 较少用的冠脉介入方法还有冠脉内旋切旋磨术、定向性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冠脉内血栓抽吸术和远端保护装置、激光血管成形术等。

【并发症】

1.死亡 发生率0.03%~0.08%,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危险因素有:老年、心功能Ⅳ级、LVEF<30%、左主干病变等。

2.AMI 发生率1%~2%。由于冠状动脉损伤导致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

3.冠状动脉穿孔和心脏压塞 发生率约1%。

4.支架术后再狭窄 在药物支架广泛应用和术后规范用药后,再狭窄率已明显降低。

5.无再流现象 指PCI后冠状动脉原狭窄病变处无夹层、血栓、痉挛和明显的残余狭窄,但血流明显减慢(TIMI 0~1级)的现象,若TIMI2级称慢血流现象。可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6.心律失常 较常见,最严重的是室颤,其他可能有心室停顿、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7.局部血管并发症 因穿刺血管损伤、或局部压迫止血不当产生的夹层、血栓形成、栓塞、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8.其他 低血压、造影剂过敏、造影剂肾病等。

【术后处理】

1.病因治疗 详见相关内容。

2.抗血小板治疗 用阿司匹林0.1g,1次/d,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药物支架后至少使用12个月。

3.他汀类药物 具有调脂和调脂外的作用,如抗心绞痛、降压、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等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