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先天性心血管病适合于用心导管介入治疗,可以达到类似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且减轻对病人的创伤。常用的介入治疗有:经心导管将双盘结构的封闭器送至室间隔肌部或膜部缺损部位,两个盘分别位于左室面和右室面,连接两盘的腰部正好在缺损的室间隔处,实施封堵,随后在封闭器内形成血栓,到3个月左右心内膜完全覆盖封闭器表面来关闭缺损。

有些先天性心血管病适合于用心导管介入治疗,可以达到类似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且减轻对病人的创伤。常用的介入治疗有:

(一)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经心导管将聚四氟乙烯海绵塞子或其他装置送到未闭动脉导管处使之闭塞。

【适应证】

绝大多数的动脉导管未闭都可以经介入治疗,要求体重>5kg未闭导管的内径<1.2cm。

【禁忌证】

(1)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

(2)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经心导管送入伞状或碟状补片使其铆合在心房间隔的左右侧,而闭合缺损。适用于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适应证】

(1)年龄3~60岁,体重>5kg。

(2)继发孔缺损,直径<40mm,边缘至少4mm。

(3)外科手术或二尖瓣球囊扩张后遗留的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禁忌证】

(1)有明显发绀和右向左分流。

(2)筛网状房间隔缺损。

(3)左房内有血栓、左房发育不良。

(4)出血倾向、感染等。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经心导管将双盘结构的封闭器送至室间隔肌部或膜部缺损部位,两个盘分别位于左室面和右室面,连接两盘的腰部正好在缺损的室间隔处,实施封堵,随后在封闭器内形成血栓,到3个月左右心内膜完全覆盖封闭器表面来关闭缺损。

【适应证】

(1)年龄3~60岁,体重>5kg(膜部缺损);1~60岁,体重>8kg(肌部缺损)。

(2)轻到中度肺动脉高压,无右向左分流。

(3)缺损离主动脉瓣至少1mm,距三尖瓣至少3mm,直径<14mm(膜部)。

(4)手术后遗留的缺损、AMI后的室间隔穿孔。

【禁忌证】

(1)严重肺动脉高压,已有右向左分流者。

(2)缺损过大。

(3)合并不能介入的其他心脏畸形。

(四)肺动静脉瘘闭合术

经心导管将可脱落的球囊或聚四氟乙烯海绵塞子送到瘘管部位,使之闭塞。

(五)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

用带球囊的心导管置入主动脉缩窄部,使之扩张,对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再狭窄者有效。

(曹 蘅)

【思考题】

1.目前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

2.急性心肌梗死后的PCI有哪几种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