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病原菌可来自于全身各部位的活动性感染灶,血循环中细菌量大,毒力强,并具有高度侵袭性和黏附内膜的能力,而导致本病发生,主动脉瓣最常受累。
【病理改变】
1.心内膜及其局部受累 赘生物可导致瓣叶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引起受累瓣膜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受累多见;局部感染灶可扩散,引起瓣环及心肌脓肿、传导组织破坏、乳头肌断裂或室间隔穿孔和化脓性心包炎。
2.栓塞 动脉栓塞导致组织器官梗死;脓毒性栓子栓塞动脉血管壁的滋养血管,或动脉管腔,或细菌直接破坏动脉壁,最后可形成细菌性动脉瘤。
3.迁徙性病灶 菌血症持续存在,随血循环可发生心外其他部位的转移性脓肿。
4.免疫系统激活 持续性菌血症刺激细胞和体液介导的免疫系统,可引起脾大、肾小球肾炎、关节炎、腱鞘炎、心包炎和微血管炎等。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不积极治疗多在1~2个月内死亡。临床上常有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肌肉关节疼痛、进行性贫血,治疗过程中心脏杂音易变,累及瓣膜后可迅速引起穿孔、腱索或乳头肌断裂,早期常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并发急性心包炎时,有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赘生物较脆弱,容易脱落而早期发生栓塞,尤多见于脑、肺、肾等脏器;Roth点和Janeway结发生率高,易形成转移性脓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也较多见。
【治疗】
基本上与SIE相同,抗微生物制剂宜早期、大量、联合、静脉给药。一旦出现迁徙性化脓灶时应予切开引流。若感染持续不能控制,出现多处动脉栓塞、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进行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早进行瓣膜置换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