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动脉硬化主要指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的硬化,根据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肾小动脉硬化又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一)良性肾小动脉硬化
本病系由于长期高血压或由于年老导致血管老化,缓慢发展而来的肾脏小动脉硬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及老年人,也见于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间质病、原发性醛固酮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伴发高血压病人。肾小动脉硬化与血压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肾血管的改变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也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影响。
【病理改变】
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晚期明显缩小。肾脏的特征性的改变是入球小动脉、小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由于肾脏供血不足,继发地引起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间质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肾单位硬化。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病人,特别多发于糖尿病或长期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者。肾小管对缺血敏感,所以常先有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出现夜尿增多,有轻度蛋白尿、少量管型,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下降,后期可有肾小球功能渐进受损,逐渐出现氮质血症,并逐渐发展成尿毒症。同时具有高血压引起的眼、脑、心等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
【诊断】
病人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以后逐渐出现尿液检查异常或肾功能异常,并有心、眼、脑动脉硬化的表现,据此可诊断为本病。
【鉴别诊断】
应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高血压相鉴别,前者常发生于40岁以后,有长期高血压史,蛋白尿较轻,较少有低白蛋白血症,早期多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肾小球功能正常或损害较轻微,贫血较轻,视网膜动脉硬化较明显,且多有脑,心动脉硬化表现;后者多于35岁以前发病,在肾炎发生后才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较重,常有低白蛋白血症,早期出现肾小球损害,贫血较重,眼底呈肾炎渗出性病变。
【治疗】
积极稳妥地控制高血压是关键。选用不影响或少影响肾血流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和钙通道阻滞药,避免降压过快、过低,以免进一步减少肾血流量,加重肾功能不全。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对预防及治疗本病均有好处。
(二)恶性肾小动脉硬化
是由于急进性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引起的肾小动脉弥漫性病变,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又称恶性肾硬化,应及早诊治。
【病因与发病机制】
据报道,导致本病的基础病中高血压占40%,慢性肾炎占15%,其余为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等。恶性肾硬化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的增高关系密切。
【病理改变】
肾脏可肿大或萎缩,肾包膜有细小的出血瘀点具有诊断意义。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丛非炎症性纤维素样坏死,胶原纤维与内皮细胞增生,形成同心层病变。主要病变为坏死性小动脉炎,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并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本病与恶性高血压的症状相同。急骤发生重度高血压,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舒张压常>120mmHg。头痛、头晕为其首发和突出表现,伴有恶心、呕吐、气促、心慌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甚至脑出血,眼底检查可有视盘水肿、絮状渗出及出血等表现,有时出现左侧心力衰竭的表现。肾脏病变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形尿,肾功能急剧恶化,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很快进入终末期肾衰竭。
【诊断】
根据重度舒张压升高≥16kPa(120mmHg)、视盘水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可以确诊本病。
【鉴别诊断】
应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等相鉴别。
【治疗】
必须迅速控制血压,以预防严重并发症,如高血压脑病、脑出血、急性肺水肿及急性肾衰竭。对以出现肾衰竭达尿毒症可做透析治疗。
(王斐斐)
【思考题】
1.肾血管疾病常见病因有哪些?
2.肾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