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张而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临床上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及高血浆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以往认为本病罕见,近年来发现高血压病病人的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此反应不同于醛固酮腺瘤,而同于特发性增生型原醛症。原醛症者血、尿醛固酮皆增高。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张而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临床上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及高血浆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以往认为本病罕见,近年来发现高血压病病人的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与病理改变】

1.肾上腺醛固酮瘤 最多见,占原醛症的65%~90%,多为单侧腺瘤,左侧较右侧多见,直径大多为1~2cm,包膜完整,组织学显示小球带细胞的特征。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 较多见,占20%~40%。大多数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少数为局灶性或结节性增生。

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较少见,病理变化为双侧性肾上腺结节样增生,而在病理生理上不同于伴肾上腺增生的特醛症,而类似于腺瘤。

4.肾素反应腺瘤 此种腺瘤在立位动态试验中,血浆肾素升高使血醛固酮明显升高。此反应不同于醛固酮腺瘤,而同于特发性增生型原醛症。

5.醛固酮癌 少见,除分泌大量醛固酮外,还分泌醛固酮合成的前身物、糖皮质激素或性激素等。癌肿体积较大,直径可达5cm以上。

6.异位分泌醛固酮肿瘤 很罕见,可发生在肾内或卵巢内的肾上腺残余组织。

7.糖皮质激素致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糖醛症) 多于青少年早期起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前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理改变为双侧肾上腺增生肥大,呈大、小结节性增生,而无肿瘤存在。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昼夜节律相平行,用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数周后,可使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临床症状改善,血压、血钾恢复正常。

【病理生理】

高醛固酮血症引起潴钠、排钾,钠潴留导致细胞外液扩张,血容量增多,血管壁内及血循环钠离子浓度增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增强等原因引起高血压。细胞外液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引起体内排钠系统的反应,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钠减少,心房利钠肽增多,促进钠的排泄,从而使钠代谢达到近于平衡状态,避免了细胞外液的进一步扩张和发生水肿及心力衰竭。此种情况称为对盐皮质激素的“脱逸”现象。大量失钾引起一系列神经、肌肉、心脏及肾脏的功能障碍。细胞内钾离子丢失后,钠、氢离子增加,细胞内pH下降,细胞外液氢离子减少,pH上升呈碱血症,碱中毒时细胞外液游离钙减少,加上醛固酮促进尿镁排出,故可出现肢端麻木和手足搐搦。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系大量醛固酮潴钠排钾致高血压、低钾性碱中毒、周期性瘫痪、多饮、多尿等症状。原醛症的病情发展可分3个阶段:①早期:仅有高血压,无低血钾症状;②高血压,轻度钾缺乏期;③高血压,严重钾缺乏期,出现肌麻痹。

1.高血压 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血压逐渐增高,但一般呈良性过程。

2.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1)肌无力及周期麻痹:麻痹发生与血钾降低程度有关。诱因为劳累、服用噻嗪类利尿药或呕吐、腹泻等。麻痹多累及下肢,严重时累及四肢,也可发生呼吸、吞咽困难。

(2)肢端麻木、手足搐搦:此与碱血症时细胞外液游离钙减少,加上醛固酮促进血镁降低有关。

3.肾脏表现 ①失钾性肾病:肾小管浓缩功能减低而多尿(多夜尿)、口渴、多饮;②尿路感染。

4.心脏表现 ①心脏常中度扩大,左心室肥厚;②心电图呈低钾图形;③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室颤动。

5.其他 缺钾时胰岛素释放减少,作用减弱,可致糖耐量减低。儿童病人长期缺钾等代谢紊乱可致生长发育障碍。

【辅助检查】

1.血、尿生化检查 ①低血钾;②高血钠;③碱血症;④尿钾高(在低血钾时,尿钾>25mmol/24h);⑤尿钠排出少或接近平衡。

2.尿液检查 尿pH为中性或偏碱性,可有少量蛋白质,尿比重低而固定。

3.醛固酮测定 血醛固酮水平及尿醛固酮排出量受体位和钠摄入量的影响,立位和低钠时升高。原醛症者血、尿醛固酮皆增高。原醛症伴严重低血钾时,醛固酮分泌受抑制,血、尿醛固酮增高可不太明显,而在补钾治疗后,醛固酮增高更加显著。

4.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测定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基础值降低,而且在利尿药和直立体位兴奋后也不能显著升高。

5.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PAC/PRA) PAC/PRA比值>30[ng/dl:ng/(ml·h)]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可能性,>50具有诊断意义。

6.24h尿17羟、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 一般正常。

7.螺内酯(安体舒通)试验 平衡普食下每日服螺内酯320~400mg。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钠、钾、CO2-CP及尿pH。并每日测血压,观察症状。原醛病人服螺内酯1周后,尿钾减少,尿钠增多,血钾上升,血钠下降,CO2-CP下降。尿pH变为酸性,约50%病人血压下降,临床症状改善。

8.低钠及高钠试验

(1)对疑有肾脏病变的病人,可做低钠试验(Na20mmol,K60mmol/d以下):本症病人尿钠下降到接近摄入量,同时低血钾、高血压减轻。肾病者肾小管功能已破坏,不能有效地潴钠,尿钠排出量仍不减少,可出现失钠、脱水,使低血钾和高血压仍不能纠正。

(2)对病情轻、血钾降低不明显的可疑病人,可做高钠试验[Na240mmol/(L·d),K60mmol/(L·d)]:如为轻症原醛,则低血钾变得更明显,症状变得显著。对血钾已明显降低的本症病人不宜进行本试验。

9.动态试验

(1)上午直立位前后血浆醛固酮浓度变化:正常人隔夜卧位上午8:00醛固酮值为4~12μg/L,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在上午8:00~12:00取立位时,血浆醛固酮上升,明显超过正常人,血浆肾素有轻度升高。而醛固酮瘤病人血浆醛固酮不上升,反而下降,血浆肾素水平亦不升高,说明腺瘤分泌醛固酮不受体位影响。

(2)血浆去氧皮质酮、皮质酮及18-羟皮质酮测定:醛固酮瘤病人上述类固醇常增高,以18-羟皮质酮升高更为恒定和显著(正常为10.1ng±6.5ng/dl,本症在100ng/dl以上)。增生型特醛症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3)赛庚啶对血浆醛固酮的影响(赛庚啶试验):服8mg赛庚啶,在服前和服后30、60、90、120min抽血测血浆醛固酮。多数特醛症病人下降0.11mmol/L(4ng/dl)以上,90min时下降最明显,平均下降约50%。醛固酮瘤病人血浆醛固酮无变化。

(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如肾上腺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肿瘤,病人在上午直立位时血浆醛固酮下降(特醛症中升高),可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每日总量2mg,分次服,如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原醛症,在3周后血钾、尿醛固酮、血压均可恢复正常。

10.影像学检查

(1)肾上腺B型超声检查:对于直径>1.3cm以上的醛固酮瘤可以显示出来,却难以将直径较小的腺瘤和特发性肾上腺增生鉴别。

(2)肾上腺CT扫描:为首选的无创性定位方法,但因腺瘤较小,故采用连续薄层(2~3cm)及注射造影剂增强三维重建扫描,能准确地诊断直径7mm以上的肿瘤。

(3)肾上腺磁共振显像(MRI):价格昂贵,对较小腺瘤的诊断阳性率低于CT扫描,在临床上不作为首选的定位方法。

(4)放射性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由于肾上腺可以摄取131I标记的胆固醇,进而采用扫描的方法显示腺瘤或增生组织中131I浓集的部位,如一侧肾上腺有放射性浓集多提示为腺瘤,双侧皆有浓集则提示双侧增生。如果病人曾服用过螺内酯治疗会影响显像,故需停药6周以上。

(5)肾上腺静脉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通过静脉导管分别自左右两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测醛固酮,腺瘤侧血浆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对侧,其诊断符合率达95%~100%,但为侵入性检查,有一定要求和肾上腺出血的不良反应,此项检查已较少使用。

【诊断】

(1)高血压病人有下列情况者须考虑原醛可能性:①用一般降压药效果不显;②用氢氯噻嗪后出现严重软弱、肌无力;③心电图示低血钾;④测电解质血钾低。

(2)周期性瘫痪病人若血钾低合并高血压提示原醛可能。

(3)常规心电图发现低血钾图形,或查电解质血钾低者,须了解有无高血压,如有提示原醛。

【鉴别诊断】

对有高血压、低血钾的病人鉴别诊断至为重要,须鉴别的疾病有急进型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瘤、17α-羟化酶、11β-羟化酶缺陷、Liddle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等。

【治疗】

1.手术治疗 对醛固酮瘤与癌变选择手术治疗,单侧肾上腺腺瘤切除术后可获痊愈。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单侧或次全切除术亦有效。

2.药物治疗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须用药物治疗。难以确定是腺瘤还是增生者,可以药物治疗定期随访,亦可行手术探查。可选择的药物如下:

(1)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初始剂量为200~400mg/d,分次口服,当低血钾纠正,血压恢复正常后可以减少剂量,40~60mg/d维持。由于螺内酯并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它同时可拮抗性激素受体,长期使用可导致男性乳腺发育、阳萎、月经不调等不良反应。亦可选用阿米洛利20~40mg/d或氨苯蝶啶等治疗原醛。依普利酮为一种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它对雄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结合力分别仅为螺内酯的0.1%和1%,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将在原醛症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钙通道阻滞药: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常用硝苯地平20mg,3次/d。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可使醛固酮分泌降低,改善钾平衡,降低血压。

(4)垂体因子抑制药:赛庚啶或阿片类拮抗药可用于治疗特醛症。

(5)抑制醛固酮合成的药物:氨鲁米特、酮康唑。

(6)肾上腺皮质癌:可选用顺铂治疗,或选用米托坦、氨鲁米特、酮康唑等可暂时减轻醛固酮分泌过多所致的临床症状。

(7)对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例: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地塞米松2mg/d,睡前1.5mg,起床时0.5mg,可抑制ACTH的分泌,使病情缓解。

(白立炜)

【思考题】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2.试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