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

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是常见的成年人功能性低血糖症,主要见于情绪紧张和神经质的病人,以30~40岁的妇女为多,常于数年内逐渐减轻以至完全缓解。

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是常见的成年人功能性低血糖症,主要见于情绪紧张和神经质的病人,以30~40岁的妇女为多,常于数年内逐渐减轻以至完全缓解。精神刺激、焦虑常诱发,可有忧虑、血管舒缩不稳定、结肠激惹综合征等表现。其原因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排空加速,胰岛素分泌过多及血糖过度利用有关。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早餐后2~4h,高糖饮食容易诱发。临床表现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表现为主,一般症状较轻,每次发作15~20min,多可自行缓解。多不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偶有昏厥。午餐及晚餐后较少出现,病史一般较长,可反复发作,精神紧张或焦虑时易于发生,但不逐渐加重。空腹时血糖正常,发作时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略高,胰岛素释放指数多在正常范围,诱发试验正常。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并排除引起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的其他情况,即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2型糖尿病早期的反应性低血糖 某些早期轻型2型糖尿病,特别是超重者,常有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延迟,在食物吸收高峰过后血中仍有过多的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常在进食后2~4h发生。其特点有:①OGTT曲线呈IGT或DM曲线,FPG高于正常或为正常高限,进食葡萄糖后血糖上升,但峰值可延迟至2~3h,胰岛素分泌明显延缓,在2~4h后胰岛素分泌较正常增多,低血糖在血糖峰值后出现;②部分病人有DM家族史;③不容易自然缓解。

2.胃肠手术后的反应性低血糖 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伴有或不伴有迷走神经切断的幽门成形术病人,进食后食物(尤其是流质甜食)迅速进入小肠而被吸收,刺激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出现低血糖。发病的特点是于胃肠手术之后发病,症状较轻,高蛋白、低糖和小量多次较干的饮食有助于防止症状出现;OGTT显示服糖后血糖峰值立即出现,低血糖则在服糖后2~3h出现。

3.胰岛素瘤 少数胰岛素瘤低血糖出现在餐后,易与本病混淆。特点是低血糖在餐后3~4h出现,且出现低血糖后血糖仍继续下降,胰岛素释放指数增高,诱发试验阳性。

【治疗】

1.一般处理 对病人讲解疾病知识,予以精神安慰,鼓励病人进行体育锻炼。

2.调节饮食 严格限制糖类摄入,适当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近而减少餐后血糖升高及胰岛素过量释放。宜少食多餐,高纤维饮食也有一定帮助。

3.药物治疗 可试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如氯氮平、地西泮等)或抗胆碱能药物(如溴丙胺太林、阿托品)或α-糖苷酶抑制药等,以延缓肠道对食物的吸收和减少胰岛素分泌。

(申虎威)

【思考题】

1.什么是低血糖症?

2.低血糖症的诊断步骤有哪些?

3.低血糖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