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量缺乏症

能量缺乏症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能量缺乏为主,伴有蛋白质不足常引起营养不良性消瘦;而以蛋白质缺乏为主,能量摄入尚属正常,可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综合征。消瘦症特点为能量极度缺乏和各种营养素相对失衡。蛋白质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发生与蛋白质严重缺乏有关。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早期一般无症状,但随着蛋白质-能量缺乏的比例、程度和原因,病程的长短,病人的年龄,有无并发症或伴发病而出现各种症状。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以机体组织不断消耗,生长发育迟滞,免疫功能低下和器官萎缩为特征的营养素缺乏症。以能量缺乏为主,伴有蛋白质不足常引起营养不良性消瘦(或称消瘦症);而以蛋白质缺乏为主,能量摄入尚属正常,可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综合征(Kwashiorkor)。本症常同时伴有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缺乏。

【病因】

常见病因如下。

1.消化吸收障碍 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素不能自肠道很好吸收。在肠道疾病时部分病人蛋白质自肠壁渗出增加,加重了蛋白质的丢失。

2.蛋白质合成障碍 肝硬化及心力衰竭时,肝脏代谢能力下降,使蛋白质合成减少。另外,胃肠道淤血、水肿,影响消化吸收,使营养情况进一步恶化。

3.蛋白质大量和(或)长期丧失 如肾病或慢性肾炎时的大量蛋白尿,灼伤、创伤及脓肿溃烂面渗液中的大量蛋白质丧失,钩虫病及痔疮所引起的长期失血,长期血液或腹膜透析,胃肠道抽吸减压,经常抽取大量胸腔积液、腹水等,均可使蛋白质大量丢失而发生低蛋白血症。

4.分解代谢加速 如长期发热,各种癌症及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组织对蛋白质、脂肪及糖的利用加速,糖尿病时脂肪及蛋白质均加速分解,转化为酮体及葡萄糖自尿中排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因此造成肌肉萎缩,凡此均可形成营养不良。

【发病机制】

消瘦症特点为能量极度缺乏和各种营养素相对失衡。由于能量不足,人体耗损储存物质以弥补不足。初时利用糖原,但糖原储存有限,仅能维持12~24h,其后即以动员脂肪为主,成为供给能量的主要来源,并通过蛋白质分解代谢参与供能。特别是在晚期,动用蛋白质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蛋白质分解剧增,肌肉迅速萎缩,脏器中蛋白质亦大量丧失,近而影响脏器功能。

蛋白质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发生与蛋白质严重缺乏有关。由于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体内形成负氮平衡。血浆总蛋白量、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蛋白等显著下降,而α2球蛋白相对升高,反复感染时免疫球蛋白也可增高。血浆氨基酸量也下降,尤以必需氨基酸异常为主。

【病理生理】

胃肠黏膜、涎腺、肠壁消化腺严重萎缩、退化;胰腺变小,空泡萎缩,内含颗粒减少;各种消化酶量与活性下降,消化吸收功能显著减退。肝脂肪变性;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全身淋巴系统和胸腺萎缩,使免疫功能低下,尤以细胞免疫受影响较大,致使反复发生感染;心肌纤维混浊肿胀,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搏出量少;肾脏出现肾小管混浊肿胀,脂肪变性,致使尿比重下降。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早期一般无症状,但随着蛋白质-能量缺乏的比例、程度和原因,病程的长短,病人的年龄,有无并发症或伴发病而出现各种症状。主要有三组。

1.蛋白质营养不良综合征 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有蛋白质缺乏的病史。表现有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喜坐卧,易疲劳,精神淡漠,应对迟缓,记忆力衰退。血压多数下降,易出现体位性昏厥。病人心率缓慢,甚至降至40次/min以下。因其周围循环不良,易有手足发绀,温度低或易生冻疮。可有肝大,伴胸腔积液、腹水,四肢消瘦、水肿。也可有维生素缺乏的表现。

2.消瘦症 在热量摄入不足的早期,食欲常亢进。疾病后期,胃肠道消化腺逐渐萎缩、分泌功能下降,胃酸减低,消化酶缺乏,出现食欲缺乏及腹胀、腹泻。由于皮下脂肪萎缩而明显消瘦,皮肤干燥、松弛、弹性差,毛发纤细、干枯、无光泽。舟状腹,骨骼明显突出,肌肉也渐萎缩,最后呈恶病质状态。特点是消瘦明显,但无水肿。

3.继发性营养不良症 临床以本型多见,表现不一,与原发病有关。轻者仅表现为儿童生长发育障碍,成人体重减轻;重者出现颜面及四肢皮下脂肪减少,骨骼肌明显消耗。可有皮肤改变和水肿。

【辅助检查】

1.血、尿常规检查 多数病人表现为轻至中度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型。白细胞计数可减少,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尿比重偏低,浓缩能力降低。有饥饿性酮症时尿酮试验阳性。

2.生化检验 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清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降低。血清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浓度常降低,以色氨酸、胱氨酸等浓度降低为著。肝功能试验多属正常。血、尿尿素氮降低。24h尿肌酐(mg)/身高(cm)比值降低,这在不发热的病人是衡量蛋白质缺乏的一项较敏感的指标,成人男、女正常值分别为10.5mg/cm和5.8mg/cm。常有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如低钾、低磷酸盐、高氯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诊断】

PEM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病人外貌、饮食习惯及其各种临床表现,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24h尿肌酐/身高比值降低的程度和动态观察,即可作出。但应进一步查明诱发因素及有无并发症,对于营养不良的程度应有适当的估计以利治疗。

【防治】

防治引起营养不良的各种因素极为重要,对老人及体弱者更应注意。治疗可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分别予以处理。

1.对无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轻症病例 可给予较高蛋白质及热量的正常饮食或软食,分次多餐。蛋白质60~80g/d,其中包括一部分动物性蛋白。如消耗增多则增加。

2.重症病人 开始治疗时应试用流质或易消化食物,包括水解蛋白、葡萄糖,分多次小量给予,或用鼻饲管缓缓注入。尤其是老年人、体力极度衰弱、消化功能显著不良者,若给予大量饮食,不但不能消化吸收,而且易导致肠胀气及腹泻。如出现胃扩张或过度气胀,应调整食品成分或减量。情况好转后,病人应从事适当活动,有计划地增加运动或工作量,以利于肌肉恢复及避免脂肪过多积聚。治疗期间宜给予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B族维生素、苯丙酸诺龙等药物,同时给予高蛋白饮食。在治疗最初数周,精神好转、体力增进,但体重增加不明显,有时因水肿消退反而减轻,几周后体重恢复较快,而蛋白质营养完全达到平衡则常需6个月以上。

3.不能进食病人,或因胰腺或肠道疾患而消化吸收不良者 可考虑静注葡萄糖液或15%乳化脂肪,后者供热较高,但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反应。少量输血或5%水解蛋白可补充病人蛋白质不足,价格相对较低,且易被组织利用,但常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如液体浓度高、容量大,可在严密消毒下做大静脉插管输入,此类治疗短期使用,可增进病人健康,或做手术前准备,可使胃肠分泌、吸收功能好转,得以接受口服食物。

4.紧急情况 如失血、大面积灼伤、外科手术及肠梗阻等血液或血浆大量流失、血容量急剧减少有引起休克可能时,应立即反复输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在紧急时可以右旋糖酐替代。

5.其他 如并发症和原发病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