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生津排毒

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生津排毒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起恶寒无汗,继则高热,体温39.2℃,服西药暂时热退,不恶寒,反恶热,身大热,烦渴喜冷饮,面红气粗,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有力。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药后高热已退,体温37.5℃,咽喉、扁桃体色红,口干咽燥,小便色黄,大便干结,时有盗汗,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谢海洲先生善用桑叶、仙鹤草伍用,强壮补虚止汗功效显著。

刘某,男,16岁,学生。1992年4月4日就诊。

突起恶寒无汗,继则高热,体温39.2℃,服西药暂时热退,不恶寒,反恶热,身大热,烦渴喜冷饮,面红气粗,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有力。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

[辨证] 热入阳明,气分热盛。

[治法] 清热解毒,泻火保津。

[处方]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9g,大青叶15g,金银花15g,连翘12g,山豆根3g,牛蒡子9g,玄参15g,射干9g,蒲公英15g,浙贝母9g,芦根15g,桔梗9g,甘草5g。

水煎服,3剂。

二诊:1992年4月8日。

药后高热已退,体温37.5℃,咽喉、扁桃体色红,口干咽燥,小便色黄,大便干结,时有盗汗,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

[辨证] 余热未尽,阴津已伤。

[治法] 滋阴清热,生津润燥。

[处方] 沙参15g,麦冬10g,生地黄15g,玄参15g,金银花15g,连翘9g,山豆根3g,射干6g,芦根15g,桔梗9g,甘草3g,霜桑叶10g,仙鹤草30g。

水煎服,5剂。药尽痊愈。

【解析】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邪化热,或外感春令温热病毒是导致发病的外因。《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三时伏气外感篇》指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本病初起即见里热之证,称为“伏邪自发”。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邪传阳明,气分里热亢盛,邪实正旺,正邪剧烈抗争,里热炽盛,故见不恶寒,反恶热,身大热,心烦,面红气粗;热盛伤津,则口大渴,而喜冷饮;热盛为火,火盛为毒,火毒上攻,故见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有力,均为里热亢盛之象。宗《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泻火保津而立法。方中重用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解肌热,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治阳明气分实热,而重在清泻肺胃,以除烦热,可谓一举三得;知母苦寒质润,清肺胃气分之实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功专清热滋阴,既助石膏以清热泻火,又治热邪已伤之阴。二者君臣相须而行,既增强清热泻火之力,又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除烦之效。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缓急,既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以防寒凉伤中之弊,并使药气留连于胃,使诸药更好发挥作用,故有佐使之用。三药伍用,正合白虎汤(《伤寒论》)清热保津之旨。大青叶苦而大寒,长于清热凉血解毒,与金银花、连翘为伍,既增强清气分实热之功,又善解血分热毒,且有辛凉解表,透邪外出之效,亦有既病防变之义。蒲公英功专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与连翘、浙贝母相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力增强;山豆根、牛蒡子、玄参、射干同用,泻火解毒,利咽消肿功专力宏;桔梗、甘草伍用,载诸药上行入肺,增强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之功。芦根甘寒质轻,长于清肺胃气分之热,具有清热而不伤胃,生津而不恋邪之特点,与知母相合,既增强清泄肺胃之力,又有生津养阴之功。然春温具有阴亏热盛、热盛复伤阴液之特点,所以一诊虽然高热已退,但余热未尽,阴液已伤。故二诊合沙参麦冬汤,意以沙参、麦冬相须而行,增强滋阴清热,生津润燥之功;宗增液汤之旨,生地黄、玄参、麦冬相合,作“增水行舟”之计。诸药伍用,共收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效。桑叶主入肺经,疏散风热而清宣肺金是其主要功能,而此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善治盗汗也。谢海洲先生善用桑叶、仙鹤草伍用,强壮补虚止汗功效显著。

综观本案立法用药,首先抓住气分里热亢盛的临床特征,治宜清热解毒,泻火保津三法。方以白虎汤合银翘散化裁,方中重用泻火解毒之品,既清气分热毒,又解血分火毒,既防热入营血之变,又能透气达表,可谓一举多得。然高热虽退,余热未尽,阴津已伤,故以沙参麦冬汤为主方加减,重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使余热尽除,阴津得复;辅以清热解毒之品,以防“死灰复燃”;佐以补虚止汗之法,以收全功。

春温是以春季为主的时行温病,由“冬不藏精”“伏邪自发”,外感时邪病毒而致,以初起即见里热炽盛为特点,本案是其例。而案一则属风温,初起以肺卫表证为主,以身热、咳嗽为主症,两者各有不同特点。

【重点提示】

1.病因病机及治法 “冬不藏精”“冬伤于寒”“伏邪自发”,外感时邪病毒而发病。

(1)以清热解毒,泻火保津为基本大法,重在清泻气分实热,主治在肺胃。

(2)后期则以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为主,旨在滋阴清热,使余邪得解,正气得复。

2.对药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