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间质病变(痿证)

脑间质病变(痿证)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于1984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汗出,左侧无汗,左下肢软弱无力,不能长行,长行则跛,肌肉轻度萎缩,左侧大腿周径较右腿相差1cm,曾在北京某大医院诊断为间脑病变,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诸药同用,共收补肾益精,壮阳起痿之效,且补中兼通,补而不滞,久服无弊也。3.“阴阳相济”法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临证用药方面,采取“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法,即“阴阳相济”法。

王某,男,16岁,学生。1985年8月10日就诊。

患者于1984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汗出,左侧无汗,左下肢软弱无力,不能长行,长行则跛,肌肉轻度萎缩,左侧大腿周径较右腿相差1cm,曾在北京某大医院诊断为间脑病变,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来中医就诊时,右侧肢体多汗,左侧无汗,行走200m即出现跛行,左下肢不能单腿站立,伴感觉迟钝,纳食可,口中和,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营卫不和,肾阳亏虚。

[治法] 先予调和营卫,益气通阳。

[处方] 桂枝9g,白芍9g,黄芪15g,仙鹤草30g,炙甘草6g,牛膝15g,生姜3片,大枣7枚,当归15g。

水煎服,7剂。

二诊:1985年8月25日。

上方连服14剂后,左侧肢体已有汗出,恶寒明显,余症同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 肾阳亏虚。

[治法] 补肾益精,壮阳起痿。

[处方] 鹿角片9g,紫河车9g,巴戟天9g,仙灵脾9g,山茱萸9g,熟地黄18g,芥子12g,杜仲12g,补骨脂12g,骨碎补12g,薏苡仁18g,牛膝18g,羌活6g。

水煎服,14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另服加味金刚丸、健步虎潜丸各1丸(蜜丸),每日2次。

三诊:1985年9月26日。

上方连服30剂后,左下肢已能行走1公里而无跛行,左腿可单独站立10秒钟,宗上法不变,原方30剂制水丸,每次9g,每日2次。另服加味金刚丸、健步虎潜各丸1丸(蜜丸),每日2次。半年后追访,已能正常行走而无跛行,可参加体育课1500m跑步,左侧大腿周径较前增粗0.8cm,可单腿站立20秒钟。

【解析】 本例痿证左侧无汗,左下肢痿躄,左侧大腿肌痿,伴感觉迟钝,似“血痹”状,故先予调和营卫,益气通阳之法,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主之。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助桂枝以通阳行卫;白芍和营理血,伍桂枝、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炙甘草助黄芪益气,合桂枝“辛甘化阳”;当归、白芍伍用,动静相宜,增强养血和营之功;当归、黄芪相合,补气生血,即阳生阴长”之意;仙鹤草系补虚养血强壮之要药,伍黄芪则益气养血,强壮补虚力宏。牛膝归肝肾二经,长于补肝肾,壮筋骨,且善于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与诸药相合,温、补、通、调并举,共奏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和营卫之功。二诊营卫调和,恶寒明显,脉沉细无力,阳虚显现,阳气不足则肢体失温,筋脉失养,足痿而不行,故以补肾益精,壮阳起痿为法。方以血肉有情之品鹿角片、紫河车相须为用,益精血、壮元阳之力倍增。熟地黄功专补阴血,填精髓,为温补肝肾之要药,配山茱萸则增强益精血,壮骨髓,滋阴助阳,平补肝肾之功;与巴戟天相合,润燥相宜,刚柔并济,填精补血,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滋阴助阳功效显著;与鹿角片配伍,于大补精血之中“阴中求阳”,精血足则肝肾旺,肝肾旺则筋骨得养而强壮;与芥子同用,能使气血宣通,补而不滞。仙灵脾善补命火,壮肾阳,强筋骨,与巴戟天、补骨脂、骨碎补组合,补肾壮阳,强筋健骨之效益彰。杜仲长于补肝肾,壮筋骨而主下部气分;牛膝补肝肾,壮筋骨,善于活血通脉,引血下行而主下部血分。二者相辅相成,增强补肝肾,壮筋骨之力。薏苡仁渗湿健脾,利痹舒筋,与滋补诸药同用,补中有利,补而不滞;羌活升举清阳,导药上行;牛膝活血通经,引药下行;三药相合,升清降浊,调畅气血。诸药同用,共收补肾益精,壮阳起痿之效,且补中兼通,补而不滞,久服无弊也。

【重点提示】

1.病因病机及治法

补肾益精,壮阳起痿为法。

2.对药组成

3.“阴阳相济”法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临证用药方面,采取“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法,即“阴阳相济”法。“阳中求阴”的“阳”,指的是补阳药,“求阴”,指的是求得补阴的效果,意思是指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以此来促进阴液的化生。如案1系肾阴不足证,在重用“二地”“二黑”等滋阴补肾药之中,酌加胡桃肉、补骨脂、巴戟天等补肾助阳药,并少佐升举清阳之品羌活,有事半功倍之效。“阴中求阳”的“阴”,指的是补阴药,“求阳”,指的是求得补阳的效果,意思是指在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以此来促进阳气的化生。如案2为肾阳亏虚证,在重用血肉有情、补肾壮阳之品鹿角片、紫河车、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骨碎补、杜仲等药的同时,重用熟地黄滋阴养血,填精补髓,山茱萸滋阴补精,平补肝肾,寓于补肾壮阳诸药之中,“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正如《景岳全书·卷之五十·新方八略引·补略》所言:“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相济,此之谓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