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组频率相差0~100Hz的中频正弦交流电流交叉输入人体,在体内电力线交叉处形成干扰场,产生由0~100Hz低频调制的“内生”中频电流,即干扰电流,以这种干扰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
(一)物理特性
1.采用的正弦交流电流频率在(4 000± 100)Hz,通过4个电极将两路频率相差100Hz的中频交流电(一路频率固定4 000 Hz,另一路为4 000Hz±100Hz)交叉地输入人体,在机体深部形成一个差频电流。
2.电极下输入的是中频,交叉干扰后内生出0~100Hz的低频,且含有中频成分,此种内生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克服了低频电流不能进入深部组织的缺陷。
(二)治疗作用
1.镇痛作用 100Hz的固定差频和90~100Hz或0~100Hz的变动差频,能明显提高痛阈。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0Hz的固定差频和25~50Hz的变动差频,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3.提高平滑肌和横纹肌的张力 尤以1~10Hz的变动差频为显著。
4.对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 100Hz的固定差频可减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20~40Hz的变动差频能兴奋迷走神经;1~10Hz的变动差频能兴奋交感神经。
5.促进骨痂形成 加速骨折愈合。
6.各种差频的治疗作用
100Hz:抑制交感神经(作用于交感神经节时);镇痛。
90~100Hz:镇痛。
50~100Hz: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渗出物吸收,缓解肌紧张。
50Hz: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5~50Hz:引起正常骨骼肌强直收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0~40Hz:兴奋迷走神经,扩张局部动脉血管,引起骨骼肌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1~10Hz:兴奋交感神经,引起正常骨骼肌收缩,引起失神经肌收缩,引起平滑肌收缩。
0~100Hz:兼具以上作用,但针对性不强。
(三)治疗方法
由于干扰电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以达到镇痛、消炎、缓解肌肉紧张的目的。
1.电流强度标准
感觉阈下:电流表有指示,患者无电感。
感觉阈:恰有麻木或颤动的电感。
感觉阈上:明显电感。
运动阈下:电流表有指示,但无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恰能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上: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除此之外:可参照患者耐受程度调节电强度。耐受限是指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
2.操作方法与剂量疗程
腰部:将4个板状电极(4×50cm2)或吸盘电极(通过产生负压的仪器吸附于皮肤上,除具有干扰电流的作用外,尚有负压抽吸按摩的作用)置于腰部,两路电流应在病灶处交叉。在急性期选用差频100Hz感觉阈下5~10min;好转后选用差频0~100Hz感觉阈10min,差频50~100Hz运动阈10min。每日1次,每次20~30min,10~20次为1个疗程。
坐骨神经区:对伴有坐骨神经痛的患者,电极可沿坐骨神经走行交叉放置。其他同上。
(四)禁忌证
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治疗部位有金属物、对电流不能耐受者、置入心脏起搏器者的心前区、孕妇下腹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