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测定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测定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增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EB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增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电镜下EB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类核含有病毒DNA;膜壳是20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包膜从宿主细胞膜衍生而来。EB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2次发病不常见。

在患者检查中,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嗜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嗜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 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结果报告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检测原理】 经染色增强的马红细胞与标本中的IM抗体发生反应。当标本中有IM抗体就会与马红细胞发生反应而出现凝集。没有凝集反应则说明标本中没有IM嗜异性抗体。

【适应证】 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患者。

【标本采集】 使用血清标本和EDTA抗凝的血浆。收集的抗凝标本量要充足,以保证检测需要。

【操作方法】

1.实验前准备

(1)将所有试剂和标本预温至室温(20~30℃),避免出现泡沫。不要在水浴中加热试剂。

(2)所供试剂均可直接使用,使用前将试剂轻轻混匀,避免出现气泡。

(3)每次使用前,应轻柔混匀马红细胞试剂,以保证一致性。

2.定性实验步骤

(1)用搅拌吸管将一滴血清标本(0.05ml)滴入检测卡上的圆环内。每加一个血清标本都要更换搅拌吸管。为确保滴量准确,应将吸管垂直,自然滴下。同样,在其他圆环内加入阳性、阴性质控。注意在每个圆环的左上角标明标本序号。

(2)轻轻晃动红细胞悬液,使悬液混合均匀。在每个质控和标本环内加一滴红细胞悬液。

(3)使用搅拌吸管扁平端,把每个标本和质控与马红细胞悬液搅拌混匀,并覆盖整个圆环。

(4)将检测卡稍加倾斜,旋转2min,在充足的光线下观察凝集反应。所有实验结果均应与阳性和阴性质控进行比较。

3.半定量实验步骤

(1)做滴度实验,要准备5个试管并进行标记(12mm× 75mm)。

(2)在每一个试管内加入0.2ml生理盐水。

(3)第一个试管内加0.2ml未稀释的标本。

(4)在随后的试管内进行连续等倍稀释,直至第5个试管的1∶32。如果需要,还可以进一步稀释。

(5)按照定性试验的步骤进行实验。

【结果判读】

1.定性结果

(1)阳性:与阴性质控相比,出现粉红色凝集或反应环内的边集。

(2)阴性:与阴性质控相比,反应结果光滑、细微,没有可见的凝集反应。

2.半定量结果 标本出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为该标本的终点反应滴度。滴度为1∶28的血清或血浆标本与经过猪肾吸附的Davidsohn绵羊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通过这种方式调整本试剂盒的敏感性。乘以28就是猪肾吸附的Davidsohn绵羊红细胞的滴度。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1.发热 高低不一,多在38~40℃。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2.淋巴结增大 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增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3.咽痛 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假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4.肝脾大 仅10%患者出现肝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者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5.皮疹 约10%的病例在病程1~2周时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1周内隐退,无脱屑。

6.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局限性】

1.同所有的诊断方法一样,最终诊断不应该根据单一的实验,而应综合考虑各种实验结果及临床症状。

2.污染、脂血、严重溶血的血清标本会影响实验的特异性,不应使用。

3.反应时间过长,会由于试剂干涸造成假阳性。

4.由于可能出现的前带效应,凝集反应的强度并不能反映IM嗜异性抗体的滴度。

5.假阴性的报告可能是有些IM病例的标本确实是持续呈现IM嗜异性抗体阴性。然而,也有一些是由于迟发性IM嗜异性抗体反应。

6.有些病例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可IM嗜异性抗体却持续数月或数年。相反,有些病例在症状出现之前已经能检测到IM嗜异性抗体。因此,评价测定结果时应该谨慎。

7.血清病嗜异性抗体明显升高的病例可能出现IM嗜异性抗体的假阳性结果。这种病例多见于将马血清作为预防用途的国家。

8.除了IM以外,IM嗜异性抗体还与以下这些疾病有关,如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胰腺癌、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对于这些病例,很难排除并行疾病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