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检测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在亚洲地区多数国家,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0%~70%。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2.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非侵袭性方法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Hp感染的方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等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Hp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在亚洲地区多数国家,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中Hp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在自然人群中初新生儿血清中抗Hp-IgG水平很高,接近成人水平,可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之故。半年后迅速下降,在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阳性率待降至10%~20%后又迅速回升。大约在10岁以后即迅速上升达到或接近成人阳性检出率50%~70%的水平。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Hp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低者达20%,高者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

Hp是一端或两端有多根带鞘鞭毛、弯曲呈螺旋形、S形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Hp是微需氧菌,培养最适环境为5%~7%氧气、5%~10%二氧化碳,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许多固体培养基可做Hp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兔或羊血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

Hp是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进入人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Hp在黏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Hp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黏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Hp富含脲酶,通过脲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Hp感染使胃上皮表面pH升高,干扰了正常的胃酸对胃泌素的反馈作用,使胃泌素水平升高又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的高酸度极易使感染Hp后损伤的胃黏膜形成溃疡。胃部的高酸度引起的十二指肠上端胃上皮化生,菌体分泌的细胞毒素及炎症介质,机体的持续免疫反应等共同造成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同时,幽门螺杆菌也可能是胃癌的发病因素之一。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会发病,所有菌体中有50%~60%含有空泡毒素,只有感染了含毒素的菌体才有发病的可能。

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这一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药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人-人”“粪-口”是幽门螺杆菌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等传播,人类一旦感染Hp,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来讲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对感染Hp的家庭调查提示,有Hp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Hp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Hp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

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尽管Hp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如意。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案几乎全凭临床经验制订,有很大的局限性。总之,目前不提倡用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其治愈率较低,一般<20%,且易产生耐药性。在治疗中,最好采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人耐受性好的联合用药方法;Hp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判断Hp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Hp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1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Hp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de-nol等)、胃得乐(胃速乐)、鼠李铋镁片(乐得胃)、西皮粉和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等。

Hp感染的诊断有许多方法,包括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1.侵袭性检测方法 主要指必须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病理学的组织切片检查、快速脲酶试验、电镜检查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查等。Hp的分离培养+直接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病理切片检查被国际上认为是判断其他各种检测方法准确性可靠性的依据,即所谓“金标准”。该法虽然准确可靠,但分离培养困难,培养较费时等,更重要的是,侵袭性检测方法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患者不易接受,在许多医院,未能普遍开展此项工作。

2.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非侵袭性方法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Hp感染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血清学和同位素踪等法。标本易采取,患者易接受。特别是免疫学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p抗体、粪便中的Hp抗原或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等。如乳胶凝集试验、金标法等,其敏感性、特异性虽稍低(均在80%以上),但操作简单,可快速诊断,且重复性好。可用作Hp感染的初筛。国际上普遍认为13 C尿素呼气试验是监测抗Hp疗效的最佳方法。其优点为:可无损伤地、及时地反映胃内的实际感染情况,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克服活检标本因Hp感染灶在胃壁分布不匀可能造成的假阴性结果,甚至孕妇儿童都能重复使用。呼气试验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97.1%,并能准确测定Hp阴转及复发或再感染,可望成为抗Hp治疗的药物筛选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手段。

(一)呼气中13C分析仪检测方法(红外光谱呼气分析仪检测幽门螺杆菌)

【检测原理】 呼气中13 C分析仪主要利用13 CO212 CO2呼吸波长的差值,测定13 CO212 CO2的比值,算出正常呼气(自然存在比)和服药后呼气之间的差值,求出变化量(Δ13CO2)。

【适应证】 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帮助判断胃功能紊乱的病人Hp感染是否是当前感染及感染后阴转、复发或再感染的观察。

【标本采集】 呼气。

【参考范围】 Δ13CO2<4%。

【操作方法】 标准的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步骤如下。

1.采集正常(基线)的呼气。

2.空腹服下尿素,如果是散剂,直接漱口,服药后马上用水反复漱口2~3次,以排出口腔内残留的尿素。

3.保持左侧卧位5min。

4.保持坐立位15min。

5.服药后20min后采集呼气。

6.把两个采气袋同时安装到呼气中13C分析仪以测定呼气中的13C。

7.Δ13CO2>4%以上时判断幽门螺杆菌阳性。

(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方法

【检测原理】 Hp-IgG抗体检测卡是一种间接固相免疫层析。当测试样品从样品孔向上迁移时,固定在膜上的幽门螺杆菌抗原先与测试样品中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接着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胶体金标记的抗人IgG结合物结合而被检测出。质控线带含有蛋白A,它可以与人IgG胶体金标记抗人IgG-结合物结合,作为样品正确加入的质控指标。

【适应证】

1.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帮助判断胃功能紊乱的病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否是当前感染。

【标本采集】 血清、血浆、全血。

【参考范围】 阴性。

【操作方法】

1.取出Hp检测卡,在检测卡上标注病人姓名或编号。

2.取25μl标本加入方形加样孔。

3.当样品刚越过红线,加入椭圆形孔内2滴缓冲液。

4.拉下标有Hp字样的分离卡片直到感觉有阻力,加1滴缓冲液。

5.15min后读取结果。

【质量控制】 质控线含有一种粉红色染料,此线为检测前唯一可见的色条。在检测过程中,粉红色线的变深表明检测正确,如果粉红色线的颜色不变表明检测无效。

【结果判读】

1.阴性 只有一条粉红色带(质控线)出现在孔的“A”区。没有Hp抗体或低于检测水平。

2.阳性 质控线(A)和CIM(B)测试线(C)皆显示粉红色带,或质控线(A)和测试线(C)皆显示粉红色带。

3.无效 质控线(A)未显现条带或质控线(A),CIM线(B)皆显示粉红色带而测试线(C)未有显现。如出现此情况,需用新的卡片重新检测。

(三)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方法

【检测原理】 胶体金法。

【适应证】 诊断Hp感染并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的反应。

【标本采集与处理】

1.粪便 若不能按要求时间检测,2~8℃可保存72h,或立即冷冻(-20~-80℃),标本可反复冻融2次。尽可能混匀粪便。

2.液态或半固态粪便(水样及腹泻粪便不适合做此检测)用吸管吸取100μl标本至标本稀释液中,再用同一只吸管吸入、排出粪便悬浮液几次,然后振荡15s。

3.成型或固态粪便 用木棒挑取5~6mm直径大小的一块粪便至稀释液中,充分混匀,振荡15s。

【参考范围】 阴性。

【操作方法】

1.取出Hp检测卡,在检测卡上标注病人姓名或编号。

2.取25μl标本加入方形加样孔。

3.当样品刚越过红线,加入3滴收集好标本后,垂直放置标本稀释液瓶并轻轻敲其顶端。

4.滴加4滴含有标本的稀释液瓶中的标本到箭头所示的圆孔中。如遇到标本不被吸收,轻触标本孔底部,将可能阻挡吸收的粪便固体颗粒移开。

5.在室温20~27℃下孵育5min。

6.1min内读取结果。

【结果判读】

1.阴性 只有一条蓝色带(质控线)出现在孔中央,靠近“C”字母。没有幽门螺杆菌或低于检测水平。

2.阳性 除了蓝色带(质控线),靠近“T”字母处应出现1条清晰的粉红色带(检测线)。颜色深浅与标本中抗原浓度相关,即使很浅的粉红色也应认作阳性结果,阳性结果说明标本中存在可检测水平的幽门螺杆菌。5min以后出现的任何色带都无诊断意义。

【质量控制】 每批号检测卡均应做阳性和阴性对照,以确保试剂的可靠性。操作及结果判断同样本。

【临床意义】

1.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诊断。

2.人类粪便中幽门螺杆菌的定性阳性结果可帮助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并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的反应。临床实践显示,为确证是否根治感染,无论采用何种实验方法,在完成治疗后均需要间隔4周以上进行监测。

3.幽门螺杆菌抗体用于检测患胃功能紊乱的病人是否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症感染条带(CIM)蛋白抗体的出现表明了受检者现在正受幽门螺杆菌感染。

【局限性】 13C呼吸试验受试者需口服13C-尿素,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并不排除接触或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现症感染条带呈阴性并不排除目前受感染的可能性,因不同地区人群的抗体对于现症感染条带抗体的反应普遍存在差异。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在病人服药治疗3d后,检查幽门螺杆菌抗原即为阴性,因此在完成治疗后均需要间隔4周以上进行监测。

【优缺点】 红外光谱呼气分析仪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迅速,20min即可得到结果;非侵入性检查;体积小、易携带。重复性标准差在0.3‰以下(测量Δ0‰10次时)。测量精度:±0.3‰以下(测量Δ2‰10次时的平均值)。测量CO2浓度:0.5%以上。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标本易留取,无须患者抽血,较易被病人接受。幽门螺杆菌抗体也可以用末梢血测检,方法迅速,20min即可得到结果。灵敏度为95.7%,特异性92.4%,当前感染标记(CIM)阳性预测值93.3%。

缺点:红外光谱呼气分析仪检测幽门螺杆菌需受检者服用13C-尿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