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种疾病最初发生在热带地区,通常大多是发生在这些地区的雨季,这种环境下极易滋生大量携带病毒的蚊子。传染病的暴发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登革热出血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收到大约500 000份登革热病例的报告,全球每年发生5 000万~1亿登革热病例,更有24.5亿人受到感染的威胁。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病死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登革热属于黄热病毒属。登革(Dengue)意思是得了这种病的人,由于肌肉关节疼痛,走起路来就像穿夹脚高跟鞋的女人。登革热病毒由兄弟四人分化成四大家族,被病毒学家称为DF-1、DF-2、DF-3、DF-4病毒型。因为四个家族成员都可能发生基因变异,所以引发的病也就不只是刻板的一种临床类型,除典型登革热外,还有更厉害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单股RNA病毒,遗传物质为正股RNA,外被20面体蛋白质外壳,最外层为脂蛋白外膜。病毒包括四个不同的血清型,即Den 1~4。由于人被其中任何一种型别的登革热感染后都不具有对其他三型病毒感染的交叉保护性免疫力。因此,对同一人而言,非同型病毒感染时均可能引发登革热。
人类、猴和某些蚊子是登革热的自然宿主,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则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其中以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载体(vector)。这是一种源于非洲森林的蚊种,现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分布。登革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以感染了病毒的蚊子作为媒介,当蚊子叮咬带毒者后,病毒便可在蚊体内增殖。若该病媒蚊再去叮咬健康者时,后者即被感染。此外,蚊子的粪便对干燥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当粪便停留在人的皮肤表面时,人抓破皮肤也会造成感染。病媒蚊通常可终身保持传播登革热的能力。被登革热病毒感染后,人可为无症状,也可出现典型的登革热症状,甚至出血性登革热、登革热休克综合征,潜伏期为3~14d。
目前认为,人被感染后出现重症登革热,即出血性登革热、登革热休克综合征,是一种依赖于抗体感染性增强现象,与交互反应抗体有关。病人经一种型别的登革热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了对应抗体。此后当病人再被另一种型别的登革热病毒感染后,体内会产生大量对原先感染之型别的登革热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活化补体,亦可结合于白细胞的Fc受体上。由于抗体为非同型抗体,不能中和此感染之型别的病毒。病毒可在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分泌血管通透性因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病人出现出血及休克症状。
过去20年,登革热在地域分布上迅速扩大和发病率的上升,使得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成为一项更急迫的任务。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问世,并且喷洒杀虫剂预防蚊子滋生又无明显成效。因此,减少幼蚊滋生的环境似乎是目前主要采取的手段。如盛水容器、排水沟等处的定期清理和清洗,保持干燥的环境,对于防止登革热之载体——蚊子的滋生是十分重要的。
登革热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储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均能使之灭活;不耐酸,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甲醛可以灭活。
凡有伊蚊滋生的条件及人口密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流行,然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发病的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有关。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虫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流行多突然发生,许多国家在本病消失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
【检测原理】 当病人标本中存在登革病毒特异IgM和(或)IgG抗体时,这些抗体将分别结合到板膜上固定有抗人IgM和抗人IgG抗体的两条线处。含有登革病毒1~4型抗原重组体的胶体金复合物被结合的病人IgM和(或)IgG捕获,形成肉眼可见的粉红色线。内部的程式对照用来表明试验操作是否正确。
【适应证】 临床上怀疑为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患者。
【标本采集】 EDTA或肝素抗凝剂的全血直接测试或在2~8℃最多保存72h,检测的准确度取决于病人发热开始后标本的采集时间。发热后6~14d采集标本所得结果最理想。
【操作方法】
1.试验前将所有试剂平衡至室温(20~25℃)。
2.用微量吸管或包装袋中提供的MicroSafe吸管向圆形孔中加10μl全血。
3.使标本完全吸入圆形孔中的样品垫中。
4.将缓冲液瓶垂直持放于方形孔上方1cm处。
5.向检测板底部的方形孔中加2滴缓冲液。
6.将缓冲液加到板中后,15min后读取结果。
7.检测区只要有粉红色线存在就表明结果是阳性的。
8.15min外读取的结果应视为无效,必须重测。
【结果判读】 原发登革热可通过感染3~5d后检测IgM抗体而得到确定,继发登革热可通过感染1~2d后特异IgG抗体的升高情况得到确定,继发登革热常常伴有IgM水平的升高。结果解释要结合IgG和IgM检测线的结果,单条检测线分析结果可能不准确。C:对照线,M:IgM检测线,G:IgG检测线。
1.原发感染 粉红色条带出现在IgM和对照区,IgM抗体阳性,提示有登革病毒原发感染。
2.继发感染 粉红色条带出现在IgM、IgG和对照区,IgM和IgG抗体均阳性,提示登革病毒继发感染。
3.继往感染 粉红色条带出现在IgG和对照区,IgG抗体阳性,提示登革病毒继往感染。
4.阴性 粉红色线只在对照区出现,未检测到登革病毒IgG和IgM抗体。该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病毒感染,如果怀疑有登革病毒感染,3~4d内重测。
5.无效 对照区无粉红色线出现,试验无效应重测。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1.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h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热型多不规则,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是骨、关节剧烈疼痛,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腹痛、腹泻等。
3.病程出现3~6d时可出现皮疹,重者可出现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d,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25%~5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
【局限性】
1.单份检测标本试验结果不是诊断的唯一标准。
2.在感染早期和某些继发感染中,可检测的IgM抗体的水平可能很低,有些病人在感染的头7~10d内产生的抗体可能达不到检测水平。如果病人的症状持续存在,应在3~4d后重新检测一次。
3.在黄病毒属中血清学交叉反应很普遍(如登革病毒1、2、3、4型,圣路易斯脑炎病毒,西尼罗河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黄热病毒交叉反应)。
4.应将试验结果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方可做出最终诊断。
5.不要做大众筛查。阳性预期值取决于病毒存在的概率。检测只能对有临床症状病人或有暴露可能的人进行。
6.抗体的存在与否不能作为用于确定治疗是否成功的标准。
7.对免疫抑制病人的结果解释要格外小心。
8.用出现发热后6~14d收集的标本做检测,结果最理想。
【方法学优点】
1.简便、快速,15min即出结果。
2.此方法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较高,重复性非常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