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CV是一种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但是,目前用的试剂是利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所产生的病毒蛋白做成的,所以,并不能直接检查。因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并不表示不会再得丙型肝炎,只是代表病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丙型肝炎而已。因为,单纯的抗HCV阳性有可能是假阳性或丙型肝炎已经痊愈。因此,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诊断很有价值。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类具有包膜结构的单正链RNA病毒。病毒体呈球形,大小为40~60nm。为黄病毒科病毒。因全病毒至今尚未分离成功,对其形态及物理特性无法确切描述。HCV引起的损害是由于免疫反应所致,但病毒本身致病性也不排除,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CV对理化消毒均敏感,60℃10h或100℃5min煮沸或高压蒸汽、过氧乙酸浸泡、高氯消毒剂浸泡、甲醛熏蒸均可使病毒RNA失活。

1989年,美国学者自10 000ml的HCV阳性黑猩猩血浆中超速离心收集病毒,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克隆入载体,首次获得约70%的HCV基因,并利用表达的蛋白,建立了特异的抗体检测系统。此后,学者们又克隆了来自丙肝患者血清的HCV毒株,并获得了全基因组序列。HCV基因组为一条单正链线状RNA,长度约9.4kb,由9个基因区组成:自5′端开始,依次为5′端非编码区、核心蛋白区(core,C区)、包膜蛋白-1区(E1区)、包膜蛋白-2/非结构蛋白-1区(E2/NS1区)、非结构蛋白-2区(NS2区)、非结构蛋白-3区(NS3区)、非结构蛋白-4区(NS4区)、非结构蛋白-5区(NS5区)和3′端非编码区。其中C区和E1区为病毒结构蛋白编码区,即编码病毒的衣壳及包膜蛋白。5′端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保守性强,可用于基因检测诊断。E1、E2/NS1区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使包膜蛋白的抗原性改变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识别,使病毒得以持续存在,这是HCV易引起慢性丙型肝炎的原因之一(图5-8)。C、NS3、SN4及NS5区基因的表达产物,可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HCV。

图5-8 HCV基因组结构

HCV的另一分子生物学特点是有自发产生高变异株的能力,极易变异。由于高度的核苷酸变异,至少可分为6种不同的HCV基因型,用阿拉伯数字1~6表示。其中1型为全球分布,占感染者70%以上。亚型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常见的有1a、1b、2b、3c等。这表明只有在65%的丙肝中存在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基因型中,77%~79%序列同源性的亚型和88%以上的病毒变异体可被区分。基因型在不同的地理分布模式上有不同特征。

1.基因型1a、1b在美国、西欧和南美占优势;基因型3a通常发现在较年轻的个体并且是常常通过静脉乱用药物的人,而基因型1b则更多地出现在老年人身上。

2.基因型1b、2a和2b大多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流行。

3.基因型3a主要在东印度、我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

4.基因型4在中东和非洲出现。

5.基因型5a在南非,基因型6a在我国香港被检测到。

6.我国大陆以1b和2a为主要株型,其他基因型少见。

基因型的差别在于:①在发病过程中的侵袭力。例如,基因型1b在肝硬化中比基因型2有更高的发病率。②病毒复制程度。例如基因型3a的平均病毒浓度低于基因型1b。③对于干扰素的反应程度。1型比2型、3型差。

HCV是一种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d,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以上。HCV主要经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输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后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我国已规定,检测抗-HCV是过筛献血员的必需步骤,对血制品亦需进行检测以防污染。疫苗的研制有一定难度,因HCV免疫原性不强,且毒株易变异。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初期,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在2个月左右的潜伏期后,只有大约1/4的病人会出现食欲差、疲倦、黄疸等症状;而大部分的患者却没有任何感觉。而且,感染后大约要经过20年才会出现肝硬化。因此,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因此,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上,最重要的办法是查看血液中是否有病毒。病人在急性感染后的数天内,血清中会出现病毒RNA,并且在产生抗体前一直会存在几个月,所以通过检查病毒抗原或病毒RNA可以帮助早期诊断。但是,目前用的试剂是利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所产生的病毒蛋白做成的,所以,并不能直接检查。而且,由于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数量相当少,有时甚至测不出。这并不表示没有丙型肝炎,只是代表病毒当时的活性很低。病毒在体内悄悄地“躲藏”7~8周之后,这时,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抗体。但是,这种抗体并不具有中和或者消除入侵病毒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抗体是没有保护作用的,这是和乙型肝炎不同的地方。因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并不表示不会再得丙型肝炎,只是代表病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丙型肝炎而已。

对于血清抗HCV阳性而肝功能正常者来说,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观察。因为,单纯的抗HCV阳性有可能是假阳性或丙型肝炎已经痊愈。因此,最好用PCR方法检测病人血中的HCV RNA,如果阴性可继续观察肝功能,肝功能持续正常者可不必治疗。若肝功能异常(如ALT持续升高,又有明显输血、手术等病史),特别是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的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大部分HCV感染者,体内均出现抗-HCV。因此,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诊断很有价值。抗-HCV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但目前检测结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复期感染。抗体效价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强度,至少在动物实验中未能证实。抗HCV阳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后的免疫状态,但大多数表示现症HC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传染性。人体感染HCV至抗HCV阳转,这段时间个体窗口期长短差异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测出抗体较晚,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终不出现抗HCV,故实际感染率比检出率高,抗HCV阴性不能除外HCV感染。人感染HCV后反应可有4种表现:①被动输入高滴度抗HCV阳性血,于输血后抗HCV即阳性,5周后转阴。以后又出现抗HCV自动抗体,可持续阳性。②迟发性抗HCV反应并持续阳性,一般于输血后20~22周或病后14~16周抗HCV阳转,迅速达高峰,持续阳性10年以上。③迟发性短期抗HCV反应,于输血后19~21周或病后9~11周抗HCV阳转,1年后转阴。④无反应,多见一过性HCV感染,抗HCV始终阴性。

目前抗HCV检测分为两个层次,一为过筛试验,常规使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法、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床边诊断(POCT)使用层析金标法;二为确认实验HCV-RIBA。ELISA法:第一代试剂盒已停用,因为只包被非结构区NS4;第二代试剂在感染后平均10周左右检出,只包被核心区C22和非结构区NS3NS4;第三代试剂盒感染后平均7~9周可检出,包被核心区C22和非结构区NS3、NS4、NS5区。而层析金标法包被的HCV混合抗原与ELISA第三代试剂盒相同。上述的化学发光法需要免疫分析仪,放射免疫法及ELISA法用于批量检测,不能及时出结果。而层析金标法主要用于HCV初筛,如无偿献血的现场检测等。任何测定阳性结果都须用其他方法进一步确认。层析金标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而且乙肝、HCV、甲肝、庚肝、戊肝、类风湿因子(RF)、红斑狼疮等各种类型的标本不会对测试产生干扰等优点。国内现有许多厂家能提供抗HCV层析金标法的试剂。下面以英科新创提供的试剂为例对抗HCV的检测进行详细的阐述。

【检测原理】 anti-HCV诊断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玻璃纤维素膜上预包被金标鼠抗人IgG抗体(anti-IgGAb),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丙肝混合抗原(Core、NS3、NS4、NS5)和人IgG抗体。检测阳性样本时,血清样本中anti-HCV与胶体金鼠抗人IgG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抗原结合形成“Au-anti-IgGAb-HCVAb-HCVAg”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鼠抗人IgG抗体则在对照线处与人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15min内观察结果即可。

【适应证】 定性测定人血清(浆)中的HCV抗体,用于无偿献血的现场检测。

【标本采集】

1.采集静脉血样本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并避免样本溶血。

2.如果血清和血浆样本收集后7d内检测,样本须放在0~ 4℃保存;大于7d须-20℃以下冷冻保存。

3.常规抗凝剂不影响实验结果。

4.溶血、黏稠及高脂标本不适于本试剂。含特殊物质的标本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在检测前须清除。

【操作方法】

1.将待测标本从包装盒中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试纸条(或测试卡)从包装盒取出,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10μl)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试纸条指示箭头下端的加样孔处(测试卡加在S孔)。

4.随即滴加2滴样本稀释液(约100μl)(测试卡加在D孔)。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min内检出,建议15min后再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判读】

1.阳性 试纸条/测试卡在检测区和对照区位置出现两条紫红色条带,在检测区即使只有微弱的色带也应判定为阳性结果。

2.阴性 试纸条/测试卡只在对照区位置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3.失效 对照区(C)未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或试剂盒已变质损坏。在此情况下,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新的试纸条/测试卡重新测试。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1.主要表示HCV感染,但是否有现症感染还要结合其他标志物检测。

2.HCV-RNA是病毒在体内存在的确切标志,因此它可以指示现症感染及治疗检测。

【局限性】

1.本法为初筛试验,测定阳性结果都须用其他方法进一步确认。

2.本法为定性实验,检测灵敏度低5~10ng/ml。

【方法学优点】

1.操作简单、快捷,15min可出结果。

2.乙肝、HCV、甲肝、庚肝、戊肝、类风湿因子(RF)、红斑狼疮等各种类型的标本不会对测试产生干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