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检测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检测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ENA是可提取性核抗原的英文缩写,因此抗ENA抗体的全称是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SSA、抗SSB抗体阳性还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及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抗Scl-70抗体对硬皮病的诊断高度特异,阳性率为40%。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常有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对称性关节炎、发热等,称为抗Jo-1抗体综合征。但该抗体与SLE的活动性或临床表现无关。SLE伴抗SS-A抗体阳性较抗SS-B抗体阳性患者的肾炎或血管炎的发生率高。

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是ANA中一类蛋白的总称,这类核蛋白的共同特点是不含组蛋白,且均能溶解于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中。ENA是可提取性核抗原的英文缩写,因此抗ENA抗体的全称是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主要包括抗Sm、抗RNP、抗SSA、抗SSB、抗Scl-70和抗Jo-1抗体等。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对于早期、不典型或经治疗缓解后患者的回顾性诊断有很大帮助。抗SSA、抗SSB抗体用于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抗SSA、抗SS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和40%。抗SSA、抗SSB抗体阳性还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及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抗Scl-70抗体对硬皮病的诊断高度特异,阳性率为40%。抗Jo-1抗体被认为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标记性抗体,在多发性肌炎的阳性率为20%,在皮肌炎的阳性率为10%。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常有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对称性关节炎、发热等,称为抗Jo-1抗体综合征。

【检测原理】 本试验是利用酶免疫斑点技术来检测抗体。抗原以分散的点状形式被固定在固相膜上,当标本的抗体与固定在测试条固相膜上的测定抗原结合后,去除非特异的结合物质,再加入结合有碱性磷酸酶的抗人抗体固定的人抗体进行反应,产生容易观察、明显的蓝紫色斑点。

【适应证】 可用于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P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标本类型】 血清。

【试验操作】

1.预备

(1)设置好恒温仪温度。

(2)放入反应管。

(3)在第一个反应管中加入2ml稀释液(1);在第二个反应管中加入2ml增强液(2);在第三个反应管中加入2ml结合液(3);在第四个反应管中加入2ml发展液(4)。

(4)预热10min。

2.试验步骤

(1)反应管中加入血清10μl。

(2)测试条在清洗杯中预湿30~60s。

(3)将测试条插入反应管1,混合,放置60min。

(4)取出测试条,放入清洗杯,来回运动5~10s。

(5)将测试条插入反应管2,混合,放置5min。

(6)取出测试条,放入清洗杯,来回运动5~10s。

(7)将测试条插入反应管3,混合,放置30min。

(8)取出测试条,放入清洗杯,来回运动5~10s后放置5min。

(9)将测试条插入反应管4,混合,放置5min。

(10)取出测试条,清洗杯中清洗,显色并干燥,判断。

【结果判读】

1.阳性 在膜孔中心可见一个清晰而且界限清楚的斑点,膜孔外的周边色必须是白色或灰白色的。

2.阴性 看不见显色斑点或斑点很浅不易看见。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1.抗Sm抗体 对于SLE的诊断有高度特异性,其针对的是小核蛋白颗粒(snRNP)。但该抗体与SLE的活动性或临床表现无关。

2.抗U1-RNP抗体 识别特异性蛋白U1-snRNP,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血清标志抗体。

3.抗SS-A和抗SS-B抗体 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SS)的患者。抗SS-B抗体多见于女性患者,部分可见于SLE患者。抗SS-A抗体阳性常表现为干燥综合征或光敏性皮疹。SLE伴抗SS-A抗体阳性较抗SS-B抗体阳性患者的肾炎或血管炎的发生率高。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抗SS-A和抗SS-B抗体均阳性的病例更易发生脉管炎或淋巴结病。由于抗SS-A和抗SS-B抗体可以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

4.抗Scl-70抗体 主要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PSS,其阳性结果对PSS(弥漫性)有诊断价值。通常在PSS早期即可检测到抗Scl-70抗体阳性,而该抗体阳性的PSS患者病程进展迅速,并伴有严重的皮肤或内脏器官损伤。

5.抗Jo-1抗体 主要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早期即可呈阳性,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

6.抗PM-1抗体 阳性结果见于PM/DM和PSS。

【局限性】 虽然抗ENA抗体对一些自身免疫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灵敏度不高,因此检测结果阴性不能排除自身免疫病。没有一个筛选试验能够包含所有可能的核抗原。自身免疫病要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资料来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