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起搏器感知功能

起搏器感知功能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起搏器感知功能是指起搏器对心脏自身P波或R波的识别能力。起搏器内的感知器只能对电极所在心腔的电信号能够发现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起搏器主要采用两种方法避免误感知。为防止起搏器感知非心内信号,心内信号要经过电路的处理来决定是否具足够的振幅以及符合频率的要求。

起搏器感知功能是指起搏器对心脏自身P波或R波的识别能力。在感知到自身心律后,不同的起搏方式,感知后的反应方式亦不同,单腔按需起搏器表现为输出抑制,双腔起搏器心房电路感知P波后抑制其自身脉冲发放,而触发心室起搏。起搏器正常工作需要脉冲发生器和心脏自身心律活动的密切结合,良好的感知功能是保证起搏器按需起搏、维持正常计时周期的重要因素,也是按需起搏器的基本功能之一。

起搏器内的感知器只能对电极所在心腔的电信号能够发现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人体的心电信号幅度相对恒定,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可在某一范围内变化。为感知不同幅度的心电信号,感知器的感知灵敏度值分成若干档次,可根据自身心电信号的振幅和斜率来调整感知度,使起搏器能够合理感知,例如灵敏度值设为4.0mV时,该感知器对振幅4.0mV以上的心电信号能够感知,而低于4.0mV的信号不能感知;将灵敏度值程控为2.0mV时,则振幅高于2.0mV的心电信号才可被感知。因此,感知灵敏度值是起搏器的感知器功能的尺度,该值越低感知灵敏度则越高,反之亦然。

为了准确无误地感知心内信号,起搏器内设有带通滤波器,各种生物电信号由不同频率波所组成,带通滤波器必须能够正确地感知心内需要被感知的信号,并阻止感知频率之外的任何信号通过,如T波、后电位、肌电信号及其他外源性噪声干扰等。起搏器主要采用两种方法避免误感知。

1.起搏器的感知电路 起搏感知器中设计目的只让需要被感知的信号通过,而不需要被感知的信号则被滤除。为防止起搏器感知非心内信号,心内信号要经过电路的处理来决定是否具足够的振幅以及符合频率的要求。通过设计和调试感知电路对特定频率范围的信号最为敏感。VVI起搏器带通滤波器可允许频率为20~50Hz的信号通过,心内R波振幅信号不低于2.0mV,频率50Hz。肌电信号频率为30~1 000Hz,多在80~100Hz以上。T波信号<2~10Hz,带通滤波器对这些信号应能够区别,一般不会引起误感知。一旦信号通过滤波器,只要其具备足够的振幅就可以被起搏器感知。

2.不应期 起搏器中的不应期也被用来防止误感知,如AAI起搏,不应期设置较短时易感知自身QRS波或T波,如延长不应期则可避免感知这些不需要被感知的信号,为此心房起搏时不应期设置要长于心室起搏。

起搏器感知电路是感知心内P波或QRS波的信号,而不是感知体表心电图P波或QRS波。心内信号经导线传入起搏器后,起搏器根据所感知信号做出相应反应。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因遇有电极导线和心肌的阻抗会出现衰减,所以在植入起搏器时心内信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方能保证术后可靠的感知要求。

(1)P波振幅:急性期为2.5~4.0mV,斜率0.6~1.7V/s;慢性期为1.0~3.0mV,斜率0.5~1.5V/s。

(2)R波振幅:急性期为7~15mV,斜率为0.8~2.0V/s;慢性期为5~10mV,斜率为0.6~1.5V/s。电信号经导线向起搏器传送过程中有一定衰减,当5.0mV的R波传至感知滤波器中可能衰减为3mV左右,如果术中测试的R波低于5.0mV可能会出现感知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